什么年龄的孩子叫儿童,什么阶段的孩子叫儿童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07-10 17:18:11

在中国的汉语言中,每当称呼人的某一年龄段,或者称呼身份特殊的人物,或者在社交场合中对自己、对家人或者对别人的年龄称谓时,常常会采用特定的名词称谓,或者用其他的事物替代,或者形成比喻和形容……这样的称谓让年龄的特征鲜明、名副其实、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并且带有哲理、富有内涵、充满想象、美不胜收。

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博大精深。认识这些年龄称谓可以增长我们的汉语言知识。

以下是笔者整理的部分年龄称谓,有些称谓是古代的,至今已经不用;还有一些至今在书面语言里仍使用。

1.赤子

指刚生的婴儿。《汉书·贾谊传》:“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颜师古注:“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发,其色赤。”

另外,比喻热爱祖国忠诚祖国的华侨,称为:海外赤子。

2.襁褓

襁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褓指包裹婴儿的被子。

古代泛指1岁以下的幼童,现在也是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之童

出自《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报者也。”亦作“孩报”。

因此,“孩提之童”是指两三岁的幼儿。

4.总角zong jiao

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后统称为儿童时代,是幼年的泛称。

5.黄口

典出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卷十三《氾论训》。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

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这里指10岁以下的孩童。

6.始龀chen、髫tiao年(女)

女孩 7岁称髫年。龀:小孩子换牙。

髫:“髟”与“召”上下联合表示“儿童蓄积在额头上的弯曲下垂的头发”。本义:小孩的下垂头发。

7.始龀、龆tiao年(男)

男孩 8岁称龆年。龆:儿童换牙。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龆年和髫年的区别在于所指的性别和年龄。龆年特指男孩8岁,而髫年则特指女孩7岁。

8.幼学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10岁的代称。

9.垂髫tiao之年

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垂髫之年”指儿童,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10.金钗chai之年(女)

古代女孩到了12岁要带钗。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金钗之年”指女孩12岁年龄。

11.豆蔻kou年华(女)

豆蔻,植物名,姜科。多年生常绿草本,形似芭蕉。豆蔻喻作少女,唐代诗人杜牧有《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雨。”

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12.舞勺之年(男)

古代指13至15岁年龄。

男孩子13至15岁期间学习勺舞,出自《礼记·内则》。

13.舞象之年(男)

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是成童的代名词。

本是古武舞名。语出《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14.及笄ji、笄年、及笄之年(女)

笄,是古人束发的簪zan子。及笄,特指女子十五岁绾wan起头发,插上簪子,表示成年。也称作“笄年”。

因此,“及笄”、“笄年”是指满15岁的女子。

15.束发(男)

束发,即系结头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

汉贾谊《新书·容经》:“古者年九岁入就小学,蹍小节焉,业小道焉;束发就大学,蹍大节焉,业大道焉。”

束发指成童的年龄,15至20岁。

16.碧玉年华(女)

辞书中对于碧玉的解释并不与年龄有联系。但有报载将“碧玉年华”比作16岁的女子。

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碧玉:比喻年轻美貌的姑娘。如,小家碧玉。

17.年方二八(女)

不是指28岁年龄,而是指16岁。一般指女孩。

18.花季少年(孩子与成人的交界年龄)

花季少年是指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这个年龄的孩子基本上无忧无虑,心灵纯洁,看世界都是美好的,这个年代的人我们称为“花季少年”。

一般认为16岁是孩子与成人的交界年龄。

19.雨季少年

把16岁称为“花季”,那么17岁就是“雨季”。

20.破瓜之年(女)

瓜字分开为“八八”两字,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旧又因用作六十四岁的代称。亦作“分瓜”。

自明清起常被用来指女子“破身”,即初次性交。此本错误用法,但在口语及古今小说类文学作品中也常用。

破瓜即指女子16岁的时候。

21.桃李年华(女)

桃李:指桃花和李花。辞书中对于桃李的解释并不与年龄有关。

在《诗经·召南·何彼襛矣》中有:“何彼襛矣,华如桃李。”

后常以“桃李”形容年轻或貌美。可能正是这一原因,有文章中将“桃李年华”特指年纪很轻,大约十几岁到二十岁左右。

“碧玉年华”和“桃李年华”,所指年龄段较宽,概念较模糊,故泛指青春期少女。

22.黄花闺女(女)

所谓黄花闺女,是指还没婚嫁的女孩子,即指“处女”。

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同时,“黄花”代表高洁的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引申女子的贞节。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且能保持贞节。还有一种说法是未经历人事的少女额头绒毛是黄色的。

北朝民歌《木兰辞》中就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一句。

“黄花闺女”的称谓在民间十分盛行。

23.青葱岁月

“青葱岁月”不是古汉语,是现代网络新名词。

葱可指“匆匆”,意为年少的时光来去匆匆,岁月如歌。让年轻人好好把握当下,不要辜负大好的青春年华。

“青葱”,还可指处于成长期的阶段,用绿色代表年轻,说明不够成熟。如:像青色的葱一样的岁月。

青葱的谐音又是青春,指的是年轻时代,一般是指16-20岁左右的青少年。

24.弱冠(男)

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

“弱冠”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25.花信年华(女)

花信,是“花信风”的简称,即开花期间吹来的风。并无年龄的解释。但是民间有“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

可能是这一说法的缘故,有报载“花信年华”指24岁的女子。

26.梅之年 摽biao梅之年(女)

女子至出嫁。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

27.始室(男)

始室,意思是30岁。

出自《礼记·内则》:“(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晋·陶潜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28.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

以上称谓均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因此,“而立之年”指30岁的年龄;“不惑之年”指40岁的年龄;“知命之年”指50岁的年龄;“耳顺之年”指60岁的年龄。

29.强壮之年(男)

出自《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孔颖达疏:“强有二义:一则四十不惑,是智虑强;二则气力强也。”

旧时用“强壮之年”作为40岁的代称。

30.艾服之年

艾的颜色,即苍白色。古代用为对老年人的尊称。《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大衍:《周易》以五十根蓍shi草演算占卜的方法,原作“大衍之数”。

“艾服之年”“大衍yan之年”均指50岁的年龄。

31.知非之年

《淮南子·鼠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

后世因而用“知非之年”代称50岁的年龄。

32.年逾半百

指过了50岁年龄。

杜甫《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33.桑榆之年

指人到50岁及以上的年龄。

桑榆原本指桑树和榆树,由于这两种树的叶子在日落时会变得暗淡无光,因此用来比喻人的晚年。

出自《魏书·游明根传》:“臣桑榆之年,钟鸣漏尽,蒙陛下之泽,首领获全,待尽私庭,下奉先帝、陛下大恩。”

唐·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

34.花甲之年、平头甲子

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平头”意为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甲子”是指六十岁,“平头甲子”形容一个人年过六十,保持着一贯的正直和老实的品质。

“花甲之年”“平头甲子”均指60岁的年龄。

35.杖乡之年、杖国之年、杖朝之年

这些称谓出自《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杖乡:拄杖行于乡里,古代一种尊老的礼制。

因此,“杖乡之年”用作60岁的代称;“杖国之年”用作70岁的代称;“杖朝之年”用作80岁的代称。

36.古稀之年

唐代诗圣杜甫有《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世用“古稀之年”比作70岁的年龄,比较常用。

37.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这两个词均指70岁的老人。

“致事之年”特指70岁,是对年长者的尊敬和庆祝其经验的表达。

《周礼·天官·大宰》:“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 致事之年里的致事是辞官的意思。

致政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礼记·王制》:“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

古人认为:70岁之后,应该乐天知命,安度晚年。

38.耄mao耋die之年、寿登耄耋

耄,《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但《盐铁论·孝养》:“七十曰耄。” 耋,《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可见古书中对于耄耋的确切年龄是模糊的,泛指年老,高龄,高寿。

辞书中的“耄耋之年”、“寿登耄耋”,是指七八十岁或八九十岁的年纪。但从现代习惯来看,七十岁已有古稀之称,而耄耋专指80至90岁的年纪。

39.鲐tai背之年

鲐鱼,是一种深海之鱼,身体两侧有深蓝色斑纹。

鲐背,比喻老人的背皮上生斑如鲐鱼背,用以比作长寿老人。《尔雅·释诂上》:“鲐背、耇gou老,寿也。”

由于鲐鱼常年生长于深海之中,颇为少见,而九十高龄的老人也像鲐鱼一样比较少见,加之人愈老脸上的斑纹愈明显,故称90高寿及以上者为“鲐背之年”。

40.期颐之年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称百岁为“期颐”。

一般指过90至10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即“期颐之年”。

(注: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2024年6月——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