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处暑一定“出暑”吗?不一定。据“江苏气象”介绍,往往处暑之后,天气受俗称“秋老虎”的短期回热天气影响,仍会有持续高温,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后。进入处暑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将经历夏秋季节的转换。
在饮食方面,处暑是一个“吃鸭子的节气”。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处暑这天,不少地区都有吃鸭子的习俗。你家那边处暑吃鸭子吗?
暑的另一个指标——湿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张晋告诉记者:在中医理论中,暑不仅仅意味着热,它还包含另一个指标——湿。处暑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即使一些地区温度下降并不明显,湿度下降也会给人“暑去”“清凉”之感。
张晋强调,暑热渐渐离去,但“湿”和“热”并未完全消散。同时,即将到来的“秋”已经开始慢慢显现“实力”——早晚越来越凉爽。因此,日常生活中既要防暑、防湿,也要润肺防燥。
01
饮食上,多喝一些汤汤水水
张晋介绍,夏季暑热汗出津液亏虚,处暑时天气较干燥,燥邪易灼伤肺津。常食汤汤水水,则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补充津液。另外,有养阴润肺作用的代表性食物——蜂蜜,也可适当食用。日常可以将麦冬或百合与黄芪煮水,加适量蜂蜜代茶饮,既补了夏季耗伤的气,又可健脾胃、滋阴养肺。
02
起居作息上,应早睡早起
张晋说,相比夏季,入睡时间要适当提早一点,以避免秋天肃*之气,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畅。另外,中医认为,中午时值阴阳交替,适当午睡有助于阴阳顺利交接,缓解秋乏。
03
运动强度不宜过大
张晋建议,处暑时节可选择爬山、健身操、散步、太极拳等方式进行锻炼,以排除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但运动时要注意强度不可过大,避免大量汗出而损伤阳气。
来源: 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