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三
无厘头的联想,奇奇怪怪的快乐
代表谐音梗:蚌埠住了
谁能想到,拿捏住流量密码的“蚌埠”,只是安徽一个老老实实的地名呢?
除了读音相近,估计大家再难找出“蚌埠住了”和“崩不住了”有啥关联。关键就是这么个音近意不同,让大家在直呼“搞不懂”的同时,隐约又能捕捉到新奇组合背后的无厘头,如果再加上冒着流汗黄豆和泪珠的表情包,嘿,烦闷情绪中内心里那点小九九似乎找到了真正的出发口。
关键是,从网友们的体验来看,“蚌埠住了”的情绪适用性极强,喜怒哀乐都能轻松拿捏。迅速火遍全网,成为新晋热词,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这种路子虽然让人捉摸不透,却算得上“师出有名”。曾经,英国的语言学家就在幽默语义的理论研究中直接为“谐音梗”正了名。简单来说,谐音、一语双关的确都是让幽默产生的妙招。
这也不难解释,脱口秀等领域成了谐音梗的“重灾区”。这头是建国的“赵四孤儿”“开熏”“贪吃折”,那头呼兰还补上一句“贵在坚持”…… 虽然能把评委听得想拍灯扣分,可耐不住就能把观众听得哈哈大笑。
“完全没钱花,能走什么路?”“梅花鹿(没花路)”。来源/《脱口秀大会》截图
3 谐音造梗为哪般?
以上都算是调侃,天天被谐音梗包围的我们,高喊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同时,也要真的“打破砂锅璺到底”一回,这些奇奇怪怪的谐音梗究竟为什么会出现?
其实,无论是古代的“福禄”还是当下的“蚌埠住了”,追根到底,都是一种语言隐喻现象。根据相类似的读音建立联想或者影射意义,寻着这条法则,老祖宗和咱们都顺顺利利地造出了朗朗上口又好用的谐音梗。就像美国学者费迪南德·莱森所说,中国人的象征语言,比一般语言有着更深入的效果,其中往往隐含着更加丰富的意义。
换句话说,一根折柳,一句“福到了”,不仅寄托着大家伙内心真挚的企盼和思绪,也无异于一场满载着智慧与巧思的意义创造,酣畅淋漓却又接足了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