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峰听完父亲的话阴阳怪气地说:“全家就你最伟大!”不成想却挨了爸爸的一记耳光,儿子愣了几秒,随后饭也不吃跑了出去。
妈妈要追孩子却被爸爸一把拉住,还反问她:“你天天在家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他不是和你好吗?”
妈妈闻听此言感到很委屈,和爸爸吵了起来。本来是孩子的问题,却引发了家庭大战。
其实深究起来,造成这种局面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孩子的问题实质却出在夫妻身上。
爸爸一个人上班感到“鸭梨山大”,总是指责妈妈没有带好孩子,还对母子间的感情有一丝嫉妒的意味,而妈妈力排众议坚持照顾孩子上初中,是牺牲了自我成全了家庭,却时常被不理解和打击,这让她很伤心。
孩子的问题背后,交织着各种家庭矛盾父母已经很久没单独去看过一场电影了,也很少做交流,平时甚至连话都不多说。
只有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才能难得地找到“一致对外”的枪口,因这件事情而变得团结起来。
妈妈像是一个告密者,她整日忙碌又孤单,和爸爸唯一的话题就是“孩子的问题”,这种焦虑不安很容易投射在孩子身上,似乎孩子出问题,妈妈才能有和爸爸沟通的机会,是不是很畸形?
而爸爸则像是一个裁决者,不仅掌握着家里的经济大权,还在很大程度上主宰着妻子的快乐,以及儿子的养成。
他常常是“诈尸式育儿”和“丧偶式育儿”的批判对象,可惜自己一直都不知道。
而从根本上来看,他们夫妻间的亲密感在急剧降低,导致孩子才能成为问题的突破口,大吵一架也是近来说话最多的一次谈话,这个热点虽然主题不够好,却能“提升”一下家庭的温度,至少他们交流了。
所以,很多时候看似是孩子的行为问题,比如厌学、游戏成瘾、早恋、不听话等等,撕开那层神秘的面纱,导致家庭结构失衡的伤口,却是夫妻关系的问题。需知,夫妻关系是大于亲子关系的。
而婚姻生活中,除去夫妻关系,还有婆媳关系,代际关系等等。五岁的孩子小美看上去要比同龄的儿童成熟许多,她更会揣摩人的心理,有些小聪明,却也透着点惴惴不安。
究其原因就在于她的妈妈总和奶奶闹矛盾,因为育儿理念、消费观、生活习惯,乃至于父母处对象时的一些琐事,都有可能成为婆媳大战的导火索。夹在两个强势的女人中间,小美不得不成熟起来。
卢梭说,家庭里常常有一种“平静的绝望感”。
这个比喻很妙,更加痛彻心扉。所有孩子的问题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这本不应该是孩子来承担的.
可偏偏孩子既是那个链接父母,上一代两个家庭的枢纽,又极有可能是家庭矛盾的“出气筒”,“问题孩子”的背后,就常有这样一种“平静的绝望感”,冷漠得让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