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扩散至全脸的壹读君 丨 彤 云
你有黑眼圈吗?
黑眼圈是广为流传的民间称谓,指眼周肤色变深的现象,在人群中广泛流行,虽然不疼、不痒、无症状,却能使人看起来疲惫、悲伤、不健康,成为不少人的心腹大患。
然而被世人痛恨的黑眼圈,鲜有正规的治疗科室,而“黑眼圈”一词至今都没列入医学术语。
直到去年10月,南京一家医院开设了“黑眼圈门诊”,在当时引起热议并登上热搜,网友们纷纷表示:“建议全国推广。”
一年之后,这个“黑眼圈门诊”已经成为一号难求的大热门,足以证明人类对黑眼圈的痛恨程度。
然而,人类对黑眼圈的态度很双标,面对黑眼圈更大、更黑的国宝熊猫,人类只会说“好可爱”。
人类为什么只和自己的黑眼圈过不去?
同黑不同命的黑眼圈
黑眼圈在不同物种间的差异待遇,源于生成原理的不同。
熊猫“滚滚”脸上的黑眼圈属于“滚”均标配,黑得健康、实用、有特色,是生物进化产生的“自带”防护装备,能有效阻挡阳光反射对眼睛的伤害,与猎豹的泪痕作用相似。
这种黑眼圈护眼功能,甚至被部分人类效仿使用。
部分棒球运动员脸上贴的黑条就是这个作用
一些原始部落的人,会在眼下涂黑色油彩 来源:图虫
这么看,人类有黑眼圈应该是好事,既省墨镜,又省油彩。但黑眼圈既不是人均标配的生物特征,又常出现在老、弱、病群体中,导致人类因刻板印象觉得黑眼圈不健康。
健康是生物的基础追求,所以看起来不健康的黑眼圈不受人类欢迎。但有黑眼圈真的不健康吗?我们来看看黑眼圈的成因。
组织学研究发现黑眼圈的皮肤,存在真皮乳头层黑色素细胞数量过多,及真皮网状层内血管中度扩张的问题。此外,皮肤松弛的老化问题、皮肤及脂肪层过薄的体质问题、眼部水肿等病理性问题都会生成黑眼圈。
因此,黑眼圈才会和年迈、瘦弱、患病群体“挂钩”。
医学界目前将黑眼圈分为色素型、血管型、结构型三大类,还有两种或三种类型混合的“复合”型黑眼圈。通过黑眼圈分类,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五彩斑斓”的黑眼圈。
五彩斑斓的“黑”眼圈
黑眼圈虽然“姓”黑,却能在人类脸上展现出不同的色彩,叠加不同的皮肤底色,堪称“五彩斑斓”,有时甚至能根据颜色判断黑眼圈的类型:
大地色系的“色素型黑眼圈”
“色素型黑眼圈”因眼周黑色素过度沉积所致,通常分布在下眼睑区域,可能因疲劳、睡眠不足加重,延展到上眼皮,由于真皮内存在大量黑色素细胞,颜色不会因牵拉皮肤变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