椋鸟科有些成员善于模仿其他声音,八哥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在养八哥的圈子里面,却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八哥舌头很细很硬,想让它学人说话学得更清晰、更顺畅,需要进行一种人工操作,这个操作名为“捻舌”。
这种说法的出现和流传,究极源头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古人所言明朝思想家庄元臣曾写过一本《叔苴子》,里面有一段是这么写的:“鸲鹆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鸲鹆就是八哥,罗是指网罗、捕捉,效就是仿效。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南方有一种叫做鸲鹆的鸟,南方人把它抓来以后调整它的舌头,时间久了鸲鹆就能够模仿人说话了。这个调整舌头,指的就是“捻舌”的操作。
很多人在说到“捻舌”这个操作时都会把《叔苴子》搬出来,认为古代就有这样的操作,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但是叔苴子这段原文后面紧接着是鸲鹆(八哥)跟蝉对话的寓言故事,主要为了讲道理,而且人家庄元臣也不是养鸟的,而是个思想家和哲学家,所以他的说法并不足为信。
第二个原因:模拟鹦鹉古人还管八哥叫“鹦鹆”,意思就是“像鹦鹉一样的鹆”,认为它们之间学人说话的本领是相似的,那发声原理应该也是一样的。
所以,古人觉得鹦鹉的舌头又肥又厚还挺灵活,跟人的舌头类似,所以才能学人说话;而八哥的舌头比较尖细还很硬直,所以想让它学人说话,就需要“调其舌”。
具体操作就是强行扒开八哥的嘴,用手去揪住它的舌头捻动,直到脱层皮变得柔软,才算调教成功,从此八哥就像鹦鹉一样,学人说话更加清晰可辨。
用四个字来形容这个做法就是:丧心病狂。
我们来讲一下鸟类的发声器官吧,鸟没有声带,它们的发声器官叫做“鸣管”,由气管中的软骨环和鸣膜构成,空气通过气管引起鸣膜震动从而发出声音。另外有些鸟类的气管周围还有鸣肌,能够调整鸣膜从而使声音更加多变。
八哥能学人说话,靠的就是用鸣肌来调节鸣膜,使空气通过鸣管发出多种多样的声音。
换句话说,八哥整个模仿声音(包括学人说话)的过程中,跟舌头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而且鸟喙是坚硬的,不能像我们人类一样利用柔软的嘴唇、口腔和舌头来配合声带发出各种声音。
用残酷的方法折腾它的舌头并没有什么用处,反而让八哥痛苦不堪,甚至能够引起八哥的应激反应、口腔感染和多种精神疾病。
最后,八哥的保育程度跟以前不一样了,目前八哥在“三有”保护动物名录中,私人不允许无证饲养,买卖或捕捉超过20只就构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