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期到清初期紫砂样品,断面颗粒较粗并夹杂少量杂质,颜色大多以紫黑、深紫为主,明显见到比较大的气孔,且较多。这表明,在当时紫砂原料颗粒较粗,纯度不高,处理工艺较落后,同时也反映出成型和烧成条件也不成熟。其中MW-7,表明当时制坯使用陶拍做修饰。清早、清中,断面观察显示出紫砂试样颜色上开始偏红,以红棕、朱红色,颜色均匀,胎质较为细腻,气孔还是较多。晚清民国与现代,断口呈细粒状,色泽均匀,气孔较小细微,而现代颜色表现更加多样,开始加入金属着色剂。
在中国古陶瓷发展的历程中,烧成温度的提高是三大技术突破之一,烧成温度是衡量烧成工艺水平的重要标志。
实验采用热膨胀法来测定部分紫砂样品的烧成温度。古陶瓷的烧成温度在高温膨胀仪上进行测定的原理是:将陶瓷胎体重新加热,并测定在加热过程中其长度变化的情况。胎体在烧成以后又重新加热,当未达到它的原来烧成温度以前所发生的长度变化应该是该物体的受热性膨胀;在超过原来烧成温度后所发生的长度变化则应该由瓷器在重烧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应变化所决定,也就是原烧成中所产生变化的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