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和70年代紫砂壶分辨,50年代紫砂壶特征图片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09-05 18:49:01

50年代和70年代紫砂壶分辨,50年代紫砂壶特征图片(17)

从上图中显示出,明晚到现代六个时期的紫砂样品的体积密度、显气孔率、吸水率变化规律为:现代的体积密度最大,其次清初时期,两个时期吸水率都高于其均值2.2%,而晚睛民国、清中、明晚体积密度相对较小;显气孔率和吸水率则与之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显气孔率和吸水率在时期变化上出现相对应的变化趋势。

其中现代和清初的显气孔率和吸水率都远小于其均值线,显气孔率上明晚、清早和清中三个时期的样品都高于均值线,明晚最大,清初和晚清民国则在均值线上下波动。

50年代和70年代紫砂壶分辨,50年代紫砂壶特征图片(18)

吸水率方面现代和清初样品都低于其他各时期样品,现代吸水率最低,在1%左右,基本上达到瓷器吸水率的水平。

其他的时期样品吸水率在3%-5%区间内,相比一般陶器的吸水率还是较低的,这与紫砂陶的烧成温度偏高有关系,它们的烧成温度高于1100℃,烧成温度高,低共熔体增多,液相增多,体积收缩,液相增多并逐步填充颗粒间空隙,气孔率和吸水率都相应减小。

因此紫砂陶的吸水率低于一般陶器,某种程度上达到普通瓷器标准。


50年代和70年代紫砂壶分辨,50年代紫砂壶特征图片(19)

古代和现代的原料处理上不同,影响着它们各项物理性能参数。

古代开采出的泥料经过自然风化、石墨磨成细粉,再用粗细不同的筛子人工过筛,这样磨成粉末颗粒较粗、大小不均匀。

而现代原料处理采用机械化粉碎、风力筛泥,形成颗粒较细、大小较均匀。颗粒较粗,成型堆积起来,颗粒间存在较大的间隙,在烧制过程中,气孔从晶界分离开来时受到溶质的拉力较大,难于烧结,致密化,制品往往气孔率较高、密度低、吸水率高。颗粒较细、分布均匀,烧成时受到溶质拉力较小,气孔容易排出,烧成后坯体密度较高,气孔率低、相应地吸水率较小。

总之,明晚期至晚清民国时期的紫砂陶器,其所用原料虽为当地的紫砂泥料,但经过数百年的开采使用,地层已有较大变化,在根据风化程度不同,古代紫砂陶所用原料与现代原料已有了较大的差异。

上一页12345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