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和70年代紫砂壶分辨,50年代紫砂壶特征图片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09-05 18:49:01

从上图可知,明晚期和清初期紫砂胎体中有较大颗粒石英,多呈角砾状,轮廓鲜明,尺寸较大,还有较多游离状态的石英砂颗粒,胎体基质颜色偏暗黑色调,可以看出这两个时期对于原料的加工不太讲究。

50年代和70年代紫砂壶分辨,50年代紫砂壶特征图片(13)

清早期、晚清民国时期、现代样品中石英颗粒的尺寸逐渐减小,石英边缘较为圆钝,还可以看到小颗粒的黑色铁矿物存在以及石英砂颗粒,并且现代紫砂胎中银白色的云母片相对较为清晰。通过放大镜观察对照相比一致,现代紫砂胎土组织最为细腻,大而明晰的团团颗粒和砂粒较少,泥质较为精炼,时代越晚的胎体则较前者的胎土更加细密。这与原料的处理和烧成工艺有直接的影响。

早期的原料处理工艺较为简单,泥料经过自然风化,石英颗粒尺寸较大,造成在烧成过程中只有晶粒表面受到四周玻璃相的熔蚀而熔于其中,其核心部分可能以残晶形式存在胎体中。这些残晶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因晶形转变而造成开裂,烧成后胎体中的空隙、缺陷较多。

50年代和70年代紫砂壶分辨,50年代紫砂壶特征图片(14)

而后期原料的处理工艺较为成熟,筛子出现细分,将粗细颗粒分开,使得配制胎中的石英和其他矿物能充分粉碎,因此在烧成过程中受到四周玻璃相的熔蚀而全部熔于其中,这样,就降低晶形转变而造成胎开裂的发生率,胎体就较为致密。

同时,在历代紫砂试样的显微结构中发现,胎体中都存在或大或小的砂状颗粒。由于当时陶工们为增加紫砂的工艺表现效果,在胎土中往往会加入砂粒进行调砂装饰,使得紫砂制品肌理出现“珠粒隐现,光闪夺目”的效果,丰富了紫砂陶的装饰美感。

50年代和70年代紫砂壶分辨,50年代紫砂壶特征图片(15)

50年代和70年代紫砂壶分辨,50年代紫砂壶特征图片(16)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