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午到达印尼坤甸港,办完联检手续,等待进港消息时已到中午。
午饭过后,多数船员利用休息时间开始钓鱼。
坤甸位于赤道附近,是印尼的一座港口城市,西加里曼丹省首府。坤甸的鱼很多,其实不仅坤甸,整个印尼水域鱼都很多。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渔业资源丰富,海洋鱼类多达7000余种,几乎随处都可以甩开膀子钓鱼。
船员们在海上钓鱼,方式极简单,近似原始,根本不用鱼竿、浮标、铅坠之类的东西,就是一根鱼钱,一端拴上三个鱼钩,再弄个大螺栓之类的当坠件挂在下面就行了。
每次钓鱼时,初始鱼饵是厨房里的碎肉,船员们将其切成适当大小挂在钩上,再借着坠件的重量将鱼线随便往海里一抛,让鱼钩一直沉到海底,然后倚在舷边,抻着鱼线,等鱼上钩。
等第一条上钩的鱼被拉上船后,这条鱼就成为“鱼饵”了。
海员钓鱼,在用饵方面并没有什么讲究,一代代船员都是这么个钓法,如同一个师父带出的徒弟一样。
这种钓鱼方式无需用眼观察,全凭手感判断,因此无论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只要想钓就能钓,钓技水平的高与低全看手上功夫。
与海中的鱼儿斗智斗勇也不是件容易事,一要反应快,二要有耐心。
所谓反应快,说的是恰到好处的快,分寸要拿捏好——快一步,不等鱼咬稳钩就拽线,会把鱼吓跑;慢一步,鱼饵被吃光,鱼已走掉了。
所谓有耐心,不光是要沉得住气,手上还得悠着劲儿,不断抻动鱼线让饵活起来,诱鱼来咬钩。
若久无动静,难免又累又烦,这种情况磨的是你的性情。
会钓的,一会儿就钓上来几条;不会钓的,眼巴巴地看着海面干着急。
当然也有例外,假如恰好赶上一拨鱼群,那就好办了,甩钩就有鱼,再不会钓的人也能满载而归,毫无技巧可言,就看谁手脚利索体力好。
坤甸赤道纪念塔
所谓钓鱼看体力是有根据的。船员平日活动空间小,几乎人人虚胖,体质本就不能用“好”来形容。
鱼多时,那可不是一条两条一桶两桶,而是一条接一条地往上拉鱼,时间一长,不是手打水泡就是两臂发酸。
说到钓鱼手打泡,陆地上的钓友大多想象不到,因为他们不了解商船。
万吨商船空载时,甲板离水面有很高的距离,拉鱼时全靠徒手捯线,赶上鱼体大,数量又多时,时间一久,手就吃不消了。
船员们几乎都吃过这个亏,因此船到印尼时,大家开钓前都有思想准备,有经验的船员都是有节奏地不紧不慢地钓。
等鱼上钩——守株待兔即便鱼再多,当班的船员也得以工作为重,但看到别人大鱼小鱼一条接一条地往上拉,心里难免蠢蠢欲动。
于是,很多当班的船员来了个“守株待兔”钓法,他们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只要船一停,就推开舷窗,把上好鱼饵的钩线丢进海里,再把线的另一头固定在房间某一处,然后该干什么干什么,吃饭、睡觉、当班干活全不耽误,什么时候想起来便去抻抻线,有鱼就收线,无鱼则换饵接着等。
这种钓法效率虽低,人却不受累,十个船长有九个都这样钓鱼,因为船长有时要在房间里等待当地官员来船办业务。
船靠码头后,船长反而没有大副忙。
大副管甲板部一摊子事,管配载、管装卸货等,所以靠港后大副比船长还忙。
坤甸标志性建筑:Abdurrahman清真寺
我们这条船的船长是个年轻人,他知道印尼鱼多且好钓,不等船到港就同我交流起钓鱼来,他也是“守株待兔”的高手,放了很多副线组。
全船只有我一人不能“守株待兔”,因为我的房间在全船最高层,这层有驾驶台、电台、报务主任室和引水房,窗下不是海,而是很宽的甲板,用于值班人员站立瞭望或直接从后甲板登上驾驶台。
炎炎赤道——中午也上鱼印尼地处赤道,常年如夏,只要不下雨不刮大风就是好天气。
我们到达坤甸当天艳阳高照,海面如镜。
在常人看来,大热天的午间是不适合钓鱼的,很多人视此为真理,认为海钓与淡水钓一样,也是钓早晚,不钓午间。
对此,我却不这么看,因为海员很难择时而钓,只要船抛锚,只要手头没工作,就要抓紧时间钓鱼。
如果船在航行,即便早晚鱼多也无法施钓。根据我的经验,船钓不分早中晚,即便中午也上鱼。
这不,大家纷纷抛钩入水,马上就将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拽出水面。
我边上的水手小曹钓到一条5斤重的鲅鱼。
船长来得最晚,他到时我已经钓了10多条杂鱼了。
船长不紧不慢地从我的鱼饵中捡了几块挂在他的三个钩上,来到我的右手边,顺船舷将钩丢下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