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都江堰市旧城区。摄影/张铨生
作为中原文明重心的关中平原,本就有优越的自然禀赋,既得益于先秦时期开凿的长达300余里的水利工程郑国渠,又有八水绕长安的巨丽之美。自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沟通以来,关中有了蜀地源源不断的粮仓盐铁税赋,蜀锦、茶叶等物产的支撑,更是如虎添翼。便如盛唐时期的长安城,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国际第一大都市,坐拥185万人口,气吞寰宇,八方来朝。成都,就是十三朝古都西安毋庸置疑的“好兄弟”。
▲ 图1:西安,古城墙。 图/视觉中国;图2: 高铁西安北站,西成高铁的北起点站。摄影/李平安
只不过,这两座城之间,有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那就是被称为“中华龙脉”的秦岭。如李白《蜀道难》中所说的蜀地“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虽然是夸张的说法,也反映出两地沟通的艰难。
那么两者如何沟通呢?最开始,还是因为——水。
蜀道“难”怎样一点点变成蜀道“通”?
秦岭虽然险峻,却并非滴水不漏,自北向南流淌的嘉陵江和汉江像缝隙一样穿梭于秦岭之间。早在上古时期,充满智慧与勇气的古人便顺着河谷小心翼翼地建起一条条古栈道联通彼此。这些历经几千年,翻秦岭过巴山,连接陕西西安和四川成都之间的道路,便是狭义上的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