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喜欢上了人物传记,每个人都有故事,这故事或悲惨、或喜剧、或跌宕、或平坦,通过人物传,尝人生百味,品人世百事,也是不错的选择。
就像杨绛先生把读书比喻成:“串门儿”。一本书就是一段人生,是别的某个人的人生。读一本书,就如同去旁人家里做客,听听那家人的故事。
形容杨绛最多的词就是不争和甘于平淡。一首源于英国诗人兰德《生与死》中的诗句: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杨绛最喜欢的句子,也是她的内心写照。所谓知足者常乐,爱情和家庭都算圆满,还有何所求?这是她的处世态度和大智慧。并不是不争,而是没有什么可争的。人生对她来说,“不争”便是最好的争。
被“爱”包围的童年,“不争”的性格源于父母的熏陶1911年7月17日,杨绛(本名:杨季康)出生在北京, 她出生的时候身材短小,小小粉粉的一截,看上去很是脆弱。因此,很受父母的疼爱。
据杨绛回忆:“在庙堂巷,父母姊妹兄弟在一起,生活非常悠闲、清净、丰富、温馨。庙堂巷的岁月,是我一生最回味无穷的日子。”父母在,兄弟姐妹在。有花,有树,有流星。还有,无穷尽的爱。
杨绛的一生受父亲影响很大,父亲杨荫杭是海归,学识渊博,且思想正派上进。他对待子女一视同仁,从不重男轻女,从不打骂,也从不娇惯、放纵,凡事讲究恰当,更少擅自替子女的人生做决定,而是会保持一个沟通的语境,给子女最大的自由。
杨荫杭对于家产的态度,至今也极具现实意义。杨荫杭清楚地讲过:“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身外之物,无须挂念。这是父亲告诉杨绛的又一个道理。
父亲教给杨绛人生的道理,母亲则教给杨绛日常的智慧。杨绛在《回忆我的姑母》中写:“我母亲向来不尖锐,她对人事的反应总是慢悠悠的。如有谁当面损她……她不会及时反击,事后也不计较。”父母是子女最好的榜样,杨绛不争不卑不亢的性格也是在父母的熏陶下形成。
甘做绿叶:从“大小姐”到“老妈子”,只是角色变化而已。杨绛与钱钟书相识在清华,钱钟书一句:“我没有订婚。”杨绛回应:“我也没有男朋友。”就这样两人便在一起了。
有些人,遇见只为擦肩而过。有些人,遇见便是一生一世。1933年夏,杨绛与钱钟书订婚。她与他,从相识到订婚,不过只有短短一年有余。或许这是一见钟情,又或许是遇见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