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汁州承担着屏障东都洛阳、转输江淮漕运的重责,不容丝毫疏忽,有鉴于此,唐朝廷对作州的军事经营逐渐重视。唐朝廷不但将汗州地区作为中原地区军事布局体系的重点,后期更以宣武重军驻镇于此,以保障汁州的安定和江淮漕运畅通。汗州的军事地理对隋唐时期沐州的军事体系部署、防御战略调整、军事地位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初,作州仅为中原地区的一个重要州郡,大业元年开凿通济渠后,作州因控遏通济渠咽喉,军事地位逐渐凸显。
安史之乱后,考虑到中原地区和作河运线的重要性,唐先后在作州设置河南节度使、汁州都防御使、作滑节度使和宣武军节度使,作州逐渐发展为区域性的行政中心、黄淮之间军事重镇。唐德宗建中二年,出于军事防备的需要,唐德宗命永平节度使李勉兼汁州刺史,重筑汁州城,沐州面貌焕然一新。兴元元年(唐朝廷为防遏河朔藩镇、保证漕运畅通,更是以宣武重军入驻作州。
唐末,朝廷威信荡然无存,朱温入镇宣武,唐朝廷已无力插手作州事宜。随后朱温以作州为其大本营的据点,扫平各方势力,最终还以作州宣武军的力量代唐建梁,定作州为都,“升作州为幵封府,建名东都”。此后至北宋,汁州迎来了极盛时期。沐州的军事交通路线。中国古代军事交通线指的是当时的水陆交通系统。
和平时期,水陆交通系统承载着交流人员、物资和信息的重任;战乱时期,侧重为战争服务,利便全国的军事力量和物资调度,因此交通线路的军事交通功能是交通系统整体功能的主要组成部分。鉴于古代水路交通系统对军事的巨大影响,若要探宄唐代汗州的军事布局体系以定位其军事地位,就有必要对作州的军事交通路线进行相关梳理。
唐代汗州地处水陆要津,四通八达,是各方物资的转运汇聚之地,战略位置重要。尤其是隋唐大运河开通后,作州因扼守通济渠上游咽喉地区,一跃成为国内水陆交通重镇。中唐刘晏改革漕运后,作州更成为了紧握国家经济命脉的总关卡。古代中国陆路交通的主干线就是全国的主要官释大道。唐代国家驿道系统相当完善,西以长安,东以洛阳为干线主轴,东西两端分别以汁州和岐州为延伸点,这四个点辖射四方构成了全国交通的网络主干。
作为唐王朝东方的重要交通据点,汁州地区通达四方。具体而言,由忭州西行经郑州达洛阳,再过陕州、华州直达唐王朝统治中心长安;东行直达宋州、徐州和海州;北行经滑州、澶州可延至魏州,继续向北可通河北、辽东;南行经许州、陈州,可到达蔡州、安州和鄂州。不可置否,位于唐代陆路交通东西向主干线上的作州,军事交通位置极为重要。东西向。忭州作为交通四方的枢纽,是唐代陆路释道的咽喉之地。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所载,在京师长安通往各州的干道中,作州位于东释路的途中。
从长安东行经京幾道华州,过潼关、河南道虢州至都纖道洛阳,再向东、东南、东北行复有三条主要驿道,而其中两条都必须经过汁州,其一,从长安东行经郑州进入河南道,到达作州后,继续东行可至曹、究、溜、青、莱、登州;其二,从长安抵达沐州后,由作州分道东南行,经宋、宿、泗三州可至淮南道的楚州、扬州。此外,自作州东行,不仅可达徐、海两州,还可通齐、青二州,这条线路也相当重要,可与沿黄河南岸东行抵达齐青的干道媲美。同时,沐州还是淮左通往长安的干道上的必经之地。由于交通地位重要,汁州成为唐朝廷控制东方地区的重要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