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过后,本是踏青好时节。往年春日摄影大赛中,阿姨爷叔级的“摄影大师”总会占据一席之地。然而,为配合疫情防控,沪上各大养老机构纷纷按下“暂停键”。
虽然“封院”,但不少沪郊养老院,仍为老人们辟出了一条条院内“踏青路线”。绿树百花交织成的春意图景,让人不免感受到勃勃生机。地处市中心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内,老人们也不甘落后。换装cosplay、集体生日派对……在“封院”的日子里,种种新奇活动牢牢黏住了老人们的“注意力”。一张张定格相片里,“老小孩”们的笑意从心底蔓延滋生。
春日游戏,勾连青春记忆
毗邻河浜的青浦区中福会养老院,拥有一片养眼好春光。院内,或红或白的玉兰花开得正旺,柳树刚发芽,樟树已迈入“换叶期”。
这两天,在查看了天气预报后,院方决定把此前计划的“环院健步走”活动提前。“让老人们动一动,释放精力、活动筋骨,就能少些烦恼,”中福会养老院副院长詹黎这样注解。
养老院大门上,有一行标语格外醒目——“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老人”。詹黎认为,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尊重每一位老人的生活习惯,让他们在四季更迭中寻到生活乐趣。
在这里,老人们不仅能赏春花,还能收获春天限定的小游戏——竖蛋。每年春分,“竖蛋游戏”便在各地流行。一句“春分到,蛋儿俏”的俗语,朗朗上口。小小游戏,却也暗藏玄机。竖蛋其实是一种精细的手部动作,能让老人们锻炼肌肉、加强大脑运动,还有助于提升专注力。
具有类似功能的春日游戏还有剥蚕豆。“这是老人生活经验、行为场景的一次‘再现’,”相关负责人说,对部分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来说,这类活动能勾起青春记忆,有助于延缓衰老进程。选豆环节也颇有讲究,蚕豆大小适中、更好剥落,不会让老人形成“挫败感”。
化妆换装,老人开心“秀”给家人
华阳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深嵌居民区之内。其内设敬老院和长者照护之家,住着近100位老人。一门之隔,老人们与熟悉的“生活圈”短暂作别。
一开始,不少老人也滋生了不少“小情绪”。选择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的老人,大抵有强烈的社交需求。和姐妹淘聊聊天、出门逛街购物,这都是“标配”。如今,习惯的生活方式陡然转变,许多老人最初难以调适好心理。
“就像小孩需要吸引注意力,老人同样也是,”该中心主任戴鑫便开始从社交媒体上寻觅“游戏灵感”。换装的想法由此而来。一来,满足老人们的“爱美心理”。二来,这一活动形式也更贴合老人的精神状态和行动力,“无需耗费太多体力”。
换装时,社工师们还根据老人进行了“造型设计”。80多岁的小刘奶奶,成长于知识分子家庭,说着一口软糯地道的上海话。设计装扮时,社工师们特地给她搭了一只红色蝴蝶结,契合其温婉闺秀的形象。
换上定制服装、拍摄视频,老人们仿佛搭乘上时光机,返回青春岁月。戴鑫说,许多老人在与家属视频聊天时,还将相关视频图片“秀”给对方看,并安抚说,“待在这里有吃有玩,很开心”。
扫去焦虑阴霾,欢声笑语重回
老人们一张张笑意脸庞的背后,离不开护理员们的辛苦付出。
从“倒班制”到24小时“白 黑”,住院护理员们没了“喘息机会”。一旦在院内碰到老人,“工作模式”自动启动。特别是,他们还要小心收藏好自己的负面情绪。“老人们的心理敏感度比一般人高,朝夕相对的护理员,只要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稍有变化,都会被他们发现。”戴鑫说,护理员的情绪,也会不经意间影响老人。
为此,沪上养老机构们各出奇招。在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夕阳西下后,护理员们的“夜生活”拉开帷幕。打羽毛球、斗鸡、跳格子、狼人*……欢声笑语回荡在养老院上空,洋溢着喜庆氛围。在安亭镇社会福利院,管理人员化身为水电工、管道工,从浴室水盆维修到卧室电灯更换,贴心解决护理员们的“后顾之忧”。
一个个散发着青春气息的身影,深深打动着入住老人。 “知道护理员们和大家住在一起,我们反而觉得更有安全感了。”入住安亭镇社会福利院的范老伯说,“有100多个年轻人陪着我们,多闹猛呀!”
作者:王嘉旖
编辑:王宛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