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作为厨房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能够提升食物的味道,还对人体健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自然界中,盐的存在形式多样,最为人们熟知的是海水中的盐分,除此之外,还有岩盐、湖盐等多种来源。
在涟水县博物馆的煮盐春秋展厅,一踏入其中便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制盐现场。展厅入口处精心复原了古代制盐的场景,通过生动的模型和翔实的文字介绍,向参观者展示了古代人民智慧与勤劳的一面。
海盐的生产方式,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到现代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煮海熬波”“淋卤煎盐”和“晒海成盐”。
“煮海熬波”这一方法源自远古时期,原始先民采用煮沸海水的方式来提取盐分。他们利用简单的工具,如石锅或陶罐,将收集到的海水加热至水分蒸发,留下结晶的盐。这种方式虽然简单直接,但效率低下且耗能巨大,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于是人们发明了一种更为高效的方法——淋卤煎盐,该方法主要包含四个步骤:备柴、晒灰、淋卤、煎盐。首先,需要准备足够的柴草作为燃料,以供后续的煎煮过程使用;接着,在滩地上铺设一层用茅草制成的灰层,这层灰能够有效地吸收海水中的盐分,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吸收后,这些富含盐分的草灰会被收集起来,并放置在一个特别设计的灰池中进行压实;随后,通过不断用新鲜的海水淋洗这些压实的草灰,得到浓度较高的盐卤液,这些盐卤液会被引导流入预先挖掘好的卤井或坑内;最后当盐卤达到适当的浓度时,便会被转移到铁盘、竹编的盐盘或是特制的锅中进行煎煮,直至水分完全蒸发,形成固体的盐晶。
随着制盐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采用更加环保且高效的海盐生产方式——晒海成盐,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风力和阳光来加速海水的蒸发过程,不仅大幅降低了能耗,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盐的质量。晒海成盐的技术经历了从池晒、板晒到滩晒的发展历程。早期的池晒和板晒方法依然需要借助柴火来制造盐卤,待盐卤浓度达到一定标准后,将其倒入池子或平板上进行自然晾晒。而到了滩晒阶段,则完全摒弃了对人工加温的依赖,通过将海水直接引入特定设计的盐田中,利用地形和池格的设计促进海水的自然流动与蒸发,从而实现由淡变浓直至结晶成盐的过程。这种方法不仅大大减少了能源消耗,同时也更有利于环境保护。
海盐生产方式的演进体现了人类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现代海盐生产在技术应用、生产效率、环境保护和品质控制上比传统方法有了显著进步。下一期,我们一起回顾涟水悠久而灿烂的盐业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