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最后一位患者,林涛才有时间接受采访,作为中医科的大夫,在卫生院最忙的一天,他曾接诊了30位患者,中途没喝过一口水。
“最早的针灸推拿练习,是从扎土豆和捏橙子开始的。”林涛说,14年前学医的时候,师傅相当严格,扎针要求用土豆片练习。针很软很细,手还不能挨到土豆片,下针要迅速,就这样一遍遍的练习到深夜,直到两个指头针痕道道。
推拿练习要挑选硬橙子用手捏,捏到外硬里软,用吸管能吸出橙汁。“力度要能沉下去,渗透进,而不是浮于表面。不然橙子还是外软内硬,容易被捏裂。”就这样一直练了五个月,捏了几百个橙子,才有了最后的推拿手法。林涛说,这手法是一种感觉,他不知道怎么用语言进行描述,但下手后力度是按在了皮肤还是肌肉、骨膜甚至骨头,到哪一层,他能感觉到。
大概是中医世家的耳濡目染,林涛从小就喜欢针灸和推拿,上大学后去了部队专门学医从医,2017年来到了阎良区关山卫生院,14年的中医经历,带给今年36岁林涛的,不仅是一个时间的更迭,更有着他对中医无限的热爱与执着。
从小喜欢中医
3月13日,阎良区关山卫生院。早上9:00,来求医的患者就排起了长队。别看卫生院不大,却服务着关山辖区近四万群众,最多一天挂了100多个号。
中医科室在一楼,一位大爷正在看腰椎病,帘子后有患者正在扎针,林涛和他的徒弟忙着接诊患者。对周边的村民们老说,有病后他们首选的还是中医,一个上午林涛没有片刻闲暇,只要出去一会儿,楼道里就会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唤声“林大夫!林大夫!”,然后林涛就一路小跑回到科室,把脉、开药、针灸、推拿……
中午12:30,林涛才忙完能喝口水,这种节奏对他来说是种常态。毕竟喜欢了30多年的中医,不善言语的林涛聊起往事,也是感慨万端。
“我的爷爷和大伯都是中医,大伯对我的影响更大。”关山街道东丁村,小时候林涛最喜欢去大伯的家,看大伯给村民们针灸看病,“患者腰疼,大伯一针下去他的腰就不疼了。”那时候对六岁的林涛来说,这种“神奇”带给他的印象是终身难忘的。
上学后,林涛几乎每周末都会跑到大伯家。墙上有一张人体穴位图,大伯给人针灸的时候,林涛就在图上找相应的穴位,然后用手在自己身上点,时间久了,无师自通,人体的基本穴位就大概知道了。这种点按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中医的“推拿”。
小学的时候同学牙疼,林涛问大伯后知道牙疼就按颌骨穴位,“第二天我就给同学按,结果把同学给疼哭了。”抹干眼泪,那个同学告诉林涛,他的牙居然不疼了。
知道了穴位,从那以后如果自己牙疼,小林也涛开始背着大人尝试给自己扎针,这一扎或许也就注定了他和中医的不解之缘。
家里有十几本传下来的手抄版中医书籍,林涛记得那是家里的至宝,印象最深的是他把大伯的药扔了,大伯疼爱没说他,但在书上乱画,结果挨了一顿打,当时林涛也就10岁。“我听说爸爸小时候被爷爷打,也是因为在书上乱画。”
“这些手抄版的中医书籍,是几代人的实践总结啊。”顿了下,林涛似乎想起了什么
部队苦练技术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选择了去部队,在新兵三个月之后,林涛选择了学医这个技术兵种,他上的是当时的“白求恩士官学院”。在那里他需要把普通大学四年的课程在一年内全部学完,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来看书学习,包括吃饭的时候。
“部队当时规定每次考试前十名不用晚上站岗。”不想晚上站岗,林涛更加刻苦学习,看书到晚上十一二点,宿舍熄灯了,他就借着营房岗亭灯光继续背书。这样的付出,每次考试确实都是前十名,但是和站一次岗的时间也所差无几了。
一年后,林涛来到了济南某医院康复理疗科进行实习,老师手把手实践教学,严格意义上说,林涛的从医之路也就此开始了。
“摸脉象,师傅摸一个,教我摸,什么感觉,什么情况,仔细交流。”正是师傅的严格也成就了后来的林涛。有一次扎针,患者过于紧张,林涛手抖了一下,第一针没扎进去,为这事患者走后,他挨了师傅狠狠两戒尺的惩罚。
用土豆片练习扎针和用捏橙子练习推拿,就是那个时候师傅定下的考核课程。因为之前推拿技术的不到位,林涛在给第一位患者治疗的时候,力度只流于表面,将对方背部按破了皮,为此患者走后,他又挨了师傅第二次戒尺的惩罚。也是那以后,林涛更是刻苦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他对中医的理解更上了一个台阶。
因为训练受伤,战士们来到医院,都希望有一个很快的治疗效果,尽快返回部队。在部队的这八年里,林涛最主要就是给战士们进行治疗。曾经有一个400米障碍摔伤腰的战士,大腿一直肿痛,送来的时候,林涛打手一模就就知道对方是股骨头骨折了,结果拍片后也确实如此,手术后喝了几幅中药,这个战士很快恢复,从那时候,部队里的战士们开始认识这个20多多岁的中医大夫。
一个人对中医能酷爱能到什么地步?林涛说自从针灸推拿掌握了一定的要领,出门在外,坐个电梯,都要搭手前面的人给他捏下,即使路上遇到陌生人,聊几句也能知道对方病症在哪里。坐公交,看见前面乘客不停地摇脖子,林涛会大胆地上前自我介绍,给对方无偿推拿治疗,“就一分钟,那个人就轻松了很多,之后还来医院找过我。”
这种对中医的认可,也就是林涛很享受的“成就感”,况且他当时也只是一个不到30岁的小伙子。“中医是功能性,西医是气质性。”林涛解释说,就比如炎症,在中医看来可能是气血不通而导致的。
中医追溯本原
从部队回来后,2017年30岁的林涛来到了关山卫生院。在“老中医”这个概念,根深蒂固在很多人意识中的时候,他负责的中医科室,在刚来时似乎并不“讨巧”。
那年3月,科室来了一个27岁的小伙子,因为股骨头病灶找到了林涛,辨证施治,三个月的中药让这个小伙子康复了。小伙子对林涛的感激其实很朴素,由衷说了句,“哥,幸亏遇见你了。”
医院又来了一位患者,头晕恶心,据说之前检查各项指标都是正常的,按照中医的理论,把脉后,林涛亲自上手进行了颈椎的按摩,也就一分钟,患者吃惊地感觉到了变化,头不晕了,甚是视力都清晰了很多。
“这是典型的颈椎病。”林涛说,半夜也会有人给他打电话,上门治疗便也是常有的事情,遇到特别困难的,林涛都是无偿治疗,这一坚持就是6年。
实践对一名大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接触的病症越多,经验也就越丰富。这一点,对今年来到卫生院跟着林涛学习的年轻大夫是深有体会的。大学学习的是理论,真正接触患者后,和书上讲述的似乎这个也像,那个也像。“看别人的方法,而不是成果。”林涛说,就像中医,其实学习的是“组方”,而不是“抄方子”,同样的病症,会因为任何一个微小的客观原因而发生“组方”的变化,这或许就是中医的“神奇”之处。
三月,暖阳透过窗户洒进斑驳的光影,关山卫生院里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有人送来一面锦旗,感谢大夫们上门出诊,帮助行动不便的患者就医。林涛的科室也有很多锦旗,其实每一面或许都是一个很温暖的“中医故事”。
“中医追溯本原,探求本质。”很多对中医的理解,林涛说书本上或许根本没有记载,他只能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然后分享给新入院的大夫们。
下午6:30,看完最后一位病人,林涛没有选择马上离开,看一天病其实挺累的,下班后在办公室坐上半小时对他来说也算是休息。有时候小憩一下,林涛也会睡着,毕竟中医的推拿也是一个体力活。
“把患者当作自家人,你就能体会我的感觉吧。”林涛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