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4977,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选择的悖论》。
作者巴里·施瓦茨,美国顶尖文理学院沃斯莫尔学院的社会心理学教授,曾经四次登上TED的演讲台,有将近1000万人再网上观看了他的演讲视频。施瓦茨教授是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之后,又一位将心理学与经济学、决策学结合的心理学家。
本书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是一本涉及心理学、经济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的跨学科著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称赞这本书,用引人入胜的笔触介绍了选择和幸福感方面的心理学研究。在《选择的悖论》一书中,施瓦茨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点:幸福意味着拥有自由和选择,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并不能带来更大的幸福,相反,选择越多,幸福越少!
01、选择过多,满足感反而下降作者认为当人们面对更多的选择时,反而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因为我们在做出选择时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比如受到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可获得性启发式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其次,即使人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不一定会感到满足,因为适应效应、比较、机会成本等因素会降低我们的主观感受。你的行为不完全由你决定,而是受到了很多看不见的因素的影响。我们就来看看有哪些心理因素会影响我们的选择。
1、峰终定律
有一个实验,实验者给被试的人听两段大声且让人难受的噪声。第一段噪声持续8秒,第二段持续16秒。第二段噪声前8秒的内容跟第一段一模一样,后面的8秒虽然也很刺耳,但是稍微温和一点儿。然后,实验者要求被试从这两段噪声中选择其中一段重听。那么,你觉得他应该选择哪一段呢?
一般人肯定会选择第一段,因为第二段噪声它让人痛苦的时间是第一段的两倍。然而,大部分人选择重听第二段噪声。为什么呢?这就是峰终定律产生的影响。因为尽管两段声音都让人难受,但是第二段的结尾没那么刺耳,所以人们在记忆中觉得它没那么糟糕。
2、锚定效应
一家出售高档厨具和美食的商店有一款价值279美元的自动烘面包机。一段时间后,商店又摆出另一款更大容量的豪华型烘面包机,售价429美元。结果这款高价面包机没卖出几台,但是那款相对便宜的面包机销量却翻了一番!为什么?这背后的影响因素就是锚定效应。
有了这款高价面包机做锚,279美元的面包机就显得很实惠。为什么总是有商品在促销呢?其实就是商家在玩锚定的小把戏,让消费者有一种捡到便宜的感觉。和促销商品相比,原价货品就是一个锚。
3、框架效应
假设你是一名医生,在亚洲的一个小乡村工作,村子里有600人都感染上了一种致命疾病。目前有两种可行的疗法,如果选疗法A,那么你只能救活200人,如果选择疗法B,那么有三分之一的机会你能够救活所有人,但另外三分之二的机会是一个人也救不了。你会选择哪种疗法呢,A还是B?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疗法A。他们更愿意救活确定数量的一群人,而不会冒所有人都死去的风险。
现在稍微改变一下,依然是村子中600人感染了致命疾病,你还是面临两个选择:第一个方案会造成400人死亡,第二个方案是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所有人都活下来,但还有三分之二的可能性是每个人都要死。你会怎么选?这时候,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二个方案。
医生在面对以上两种选择时,需要冒的风险是一样大的。第一种情形中是救活200人。大多数人都选择这个,宁愿救活确定数量的一群人,也不愿意冒着每个人都死去的风险。可是第二种情形中,大多数人却宁愿冒着没人生存的巨大风险,也不愿意选择让400人死去。
这就是“框架效应”,也就是同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会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当说法是“损失”而不是“收益”时,人们会格外敏感,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有“损失厌恶”的心理。
4、心理账户
假设你要去听音乐会,并且已经买了价值20美元的门票。到达音乐厅时你发现票丢了,而你也无法证明自己买过票,这时你愿意再花20美元买一张吗?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不会愿意。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已经觉得享受休闲的20美元已经消费了,如果在花20美元,就意味着消费了两次,可能就超支了,所以大多数人选择不去。
作者在书中为我们介绍了很多因素,我就不都一一说明了。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选择场景其实是被精心设计和布置过的,我们的选择行为会受到很多看不见的因素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做出明智的选择格外的困难。在选择增多的时候,人们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做选择前的准备工作。
比如,买一件衣服,我们会在淘宝搜索,琳琅满目的款式以及介绍会让我们无从下手,当好不容易选择一款自己喜欢的,大数据会再次给出相关的推荐,于是又陷入到了选择的困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