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别人qq有没有注销,怎么判断好友qq是否正在注销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12-02 02:27:19

今年6月8日的WWDC大会,苹果公司再度把“数字遗产”这个问题摆在了世界面前。

互联网诞生的时间并不久。对于一些幸运的网民来说,他们经历了互联网这个概念发展到今天的每时每刻。每天也有网民在离开人间,相应的,他们也永远离开了网络,留下一个空无一人的数字账户。

在互联网早期,这个账户就像个银行账户一样:平台把余钱结给亲友,然后永久关闭账号,一个“数字死亡”也就实现了。

但在今天,这样做就行不通了。

信息技术带给我们更多可能性,通过全方位的采样和人工智能,生者已逝后,我们甚至可以用数字账户重现音容笑貌。而在存放着大量文字、图片、视频信息的社交媒体中,一个死亡账号沉淀的不只是用户个人的创作,也是其余用户与他的互动、与他的情感连结。现实中的亲人可以留下遗物聊表纪念,网友为什么只能接受“回归到无”的账号死亡呢?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应该带给我们比冰冷现实更多的美好。

他们怎么做,我们怎么做?

6月8日,随着iOS宣布一系列更新,苹果处理“数字遗产”的新做法也引来了思考和学习:

在指定继承者之后,用户可以让被指定者继承自己在iOS系统内的各项财产和记忆,比如照片、视频、文档、备忘录和个人信息等,当然也包括苹果公司的各种硬件设备,以及用户已经购买的App等。用户可以指定哪些内容在继承范围内,当他们被确认死亡后,继承流程便会启动。

怎么判断别人qq有没有注销,怎么判断好友qq是否正在注销(1)

苹果抛出了一个复杂的问题。对于许多数码和科技公司来说,苹果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前辈,此次“数字遗产”更新也并不例外。但对于每个科技从业者来说,大家更会反思:苹果做的,便已足够吗?

我们不妨看看其他科技巨头们都是怎样做的:最保守的一类比如Twitter,他们会选择删除死者账号,实现真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同步死亡”。Facebook则相对前卫一些,他们允许死者亲属将死者账号设为“纪念”状态,以实现“真实虽死,赛博永生”,为亲属和网友们保留更多网络记忆。

怎么判断别人qq有没有注销,怎么判断好友qq是否正在注销(2)

Google的设计与苹果类似,允许用户设置一段非活跃时限,假如用户超过该时限仍然没有使用Google账户,Google会发件询问用户是否打算停用账户。如果发件后一个月仍然没有回应,Google将启用账户停用流程,并将账户中的部分内容继承给用户提前指定的“继承者”们。微软也差不太多。

很容易观察到,视账号性质不同,互联网公司的“死亡产品设计”也不尽相同。作为社交媒体的Facebook很显然考虑着与微软、苹果等系统厂商不一样的东西。至于谁的做法更对,其实直到今天,争议仍然很大。

Facebook自己就陷入过这样的困境。2012年,一名德国少女在柏林某地铁站死于列车碾压,死者父母对案情充满怀疑,希望从死者日常使用的Facebook中寻找证据,来判断这究竟是一场不幸的意外,还是某些不为人知的事件导致了死者自*。

身为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认为用户的隐私无比珍贵,不可以随便开放——哪怕用于查案,哪怕对于父母。于是,他们拒绝了父母登录死者账户查询通讯记录等私人信息的要求,但是被法院一审要求开放。Facebook不服,于2015年提起上诉,结果二审在2017年推翻了一审的结果——嗯,这回轮到父母上诉了。

怎么判断别人qq有没有注销,怎么判断好友qq是否正在注销(3)

Facebook 的悼念帐号设置

结果,经过历时6年的三次审判,直到2018年7月,在终审要求下,Facebook才向死者父母开放账户。虽然终审判决不可逆,但关于这个判决是否恰当,网络世界仍在争论不休。

其实从法院的“反复横跳”就能看出,即便在法律层面,死者生前的通讯记录,比如私信等,是不是死后就可以自然“解禁”的内容,仍然存在不小争议。而在德国以外的更多地方,对类似事件的处理,也仍然缺乏公论。

简单来说,死者有没有隐私,受不受保护?死者权利的边界在哪儿,当这些权利与生者诉求产生冲突时,又该如何界定?在我国,虽然《民法典》已经将数字遗产划归遗产的一部分,但具体的继承方式,仍然有待各平台探索。

身为国内最大社交媒体之一的微博,思维方式与Facebook差异较大:当死者家属提供证明后,死亡账户可以被转交给新的持有人。毫无疑问,对于死者隐私的保护,基本被无视了——但在另一个角度,比如德国的最高法,就认为这才是恰当的处理方式。

而与苹果、微软、Google等类似,比起单纯社交网络,更像是“水与电”的腾讯公司,做法则相对保守:不管是早年的QQ还是现在的微信,又或者各种腾讯旗下的游戏账号,腾讯普遍有规定“用户仅有账户使用权,不可转交他人”。

因此,虽然死者家属可以提交证明取出QQ、微信账户内的财产,但账号本身是不可以被继承的,而是会被腾讯公司注销掉。这对于死者隐私保护就很到位了,但在另一个方向上,账户的许多其他虚拟道具、数字信息以及社会关系被简单删除,也未尝不是一种损失——不管对家人,还是对整个网络世界。

探索性的处理方式:纪念账号

国内其实也有相对积极和探索性的尝试。比如,与Facebook的纪念账号类似,bilibili(B站)是国内首个推出纪念账号系统的互联网公司。

不久前,B站在官方公众号上介绍了其纪念系统(该系统在去年就已上线,至于不成系统的“个案”尝试则还要更早):

当一名B站用户逝世后,逝者的家属可以将它的账号申请为纪念账号。

在申请成功的那一刻,账号会被冻结,之后任何人都将无法进行登录。同时账号的充电、打赏等功能也将逐一关闭。

而在逝者的个人主页上,会出现一段来自B站官方的悼念信息。

从此,该名用户的所有账号内容都将原封不动地保留在B站上,不会有任何被盗用、代管的可能性。

相对于极端保护死者隐私的“彻底销号”,以及极端保护数字财产的“转给家属”,不会删除信息、但也不再允许登录的“纪念账号”可以说是一种折中行为。

在用户权益方面,B站的设计其实与腾讯类似,账号是B站授权用户使用,不允许用户转交他人。但与通讯软件QQ和微信不同的是,B站是一个内容导向的网站,更是一个大型社区——一方面,关注用户的其他用户或许很难接受账号转交他人后带来的“变味儿”;但另一方面,账号直接被删除,也意味着其他用户沉淀的私信、评论、弹幕等等也跟着一起“消失”,这不仅是对其他用户感情的伤害,也可能构成对他们权益的侵害。

而对于逝者自己,由于《民法典》规定逝者同样具有人格和隐私,B站的判断与Facebook类似:允许其他人登录账号,等于是平台对用户保护的失效。

因此,不会删除信息、但也不再允许登录的“纪念账号”在表面上虽然只是个“折中”,背后则是对多方权益的保护和照顾。但麻烦不止于此,更复杂的问题是,财产。

在B站赚过钱的UP都很清楚,B站的变现方式是比较多样的,比如针对UP主个人的充电,直播的送礼,以及加入激励计划后优秀稿件产生的收益等。一些财产会被沉淀下来,当用户去世后,家属划走沉淀财产无可厚非。但是,去世之后再产生的收益,或者说,账户及账户内内容的“潜在价值”呢?

怎么判断别人qq有没有注销,怎么判断好友qq是否正在注销(4)

B站的判断是,充电和礼物的对象是“人”,当UP去世后,打赏对象不存在,这些功能也不该继续开放;而激励的对象则是“内容”,内容还在播放、还在产生流量,激励就可以继续发放,这同样是对逝者的纪念和尊重。

(这里补充一个细节:理论上,UP主去世后当然就不能直播了,“礼物”本该无从谈起,但其实不直播的时候也是可以设置轮播内容的,所以“送礼”功能仍然存在……不要想太多哦)

此外还有一个细微的差别:激励计划是B站给UP的“官方奖励”,而充电和礼物则是用户的慷慨,既会成为UP的直接收益,B站作为渠道也要抽成。B站当然不想被指责“用逝者赚钱”,所以干脆在纪念账号“只出不进”,也是个得体的选择。

怎么判断别人qq有没有注销,怎么判断好友qq是否正在注销(5)

2016年,知名UP“Umika”的去世可能成了B站纪念系统的起点。如今,纪念账号上线半年多了,B站收到了一些申请,也收获了不少反馈。UP主小禾的几位粉丝,在小禾过世后,一度曾非常悲痛,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但在家人申请纪念账号,小禾转为“纪念状态”后,他们也逐渐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可以想象,如果账号只是被简单注销,粉丝的这份感情,恐怕就无处安放了。

虽然B站的历史比互联网史还要短得多,但永远离开的知名UP也已经不在少数。保留他们的账号和作品,不仅是对人,也是对知识和内容的保护。

为什么“数字遗产”这么麻烦

在上文实例的论述中,数字遗产所牵扯的方方面面都在展开角力:在多个不同的维度上,数字遗产都是个矛盾、复杂的烫手山芋。

数字遗产为什么那么棘手?首先,数字遗产牵涉的主体太多。

对于死者,账号涉及大量的隐私,也是数字人格的体现,该隐藏的要隐藏,该保护的要保护(比如不被篡改)。而对于死者家属,他们可能仍然看重死者账号的价值(比如上文提到的潜在收益)。再怎么说,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就算改头换面重新来过,沉淀的粉丝也是一笔财富。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盗号、卖号、做号的争端了。

牵扯的又何止死者和家属?在社区里,他们有网友、有粉丝,账号可能涉及深厚的情感连结,不容被一删了之。而对于平台,怎么平衡所有人的需要,就成了摆在眼前的问题——遗憾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科技公司,仍然很难做出十分周全的决定。

其次,数字遗产的形态太复杂。

轻描淡写的“账号”两个字,其实很容易令人忽略数字遗产的复杂性。账号的名称是遗产,头像是遗产,自己发的内容是遗产,这些争议不大。沉淀的账户余额也是遗产,这个没有争议。但是潜在价值呢?比如粉丝规模,谁能说不值钱;作品后续的收益,又该归谁,这些问题,恐怕法律一时半会也是说不清的。

再深究的话,账号内的隐私信息,比如私密收藏,该不该被人知道?通讯记录比如私信,有没有人能翻阅?一些技术上的细节,比如账号的登陆时间、地点、设备信息等,重要吗,不重要吗?

另外,还有一些“间接遗产”,比如qq中购买的qq秀,游戏中购买的道具、皮肤,音乐、视频App中购买的版权内容……哪些应该被继承,哪些又不应该,现在各公司、各国的处理方式都有很大出入,一时恐怕是争不出个结果的。

最后,数字遗产的归属,有时本身就很难界定。

如果全都看背后真实注册者的身份信息,那么一方面有些App和社区或许不要求实名,这时候就很难办。另一方面,内容账号易手的情况太常见了,身份信息一直没改也绝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如果账号价值巨大,活人之间可以调解、打官司,但是一旦涉及死亡,恐怕只会更加剪不断理还乱了。

反正现在头疼也没用。数字遗产问题不仅在国内,哪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重视的时间也不久,路还长得很。随着法律的完善和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规范和产品都会跟着进步。

B站像Facebook一样做了“纪念账号”,在国内属于先行者,更是给“社区”型产品做了领头羊。我们不能说B站把本段罗列的问题都解决得很好,但提早尝试的勇气,总是值得肯定的。

两个世界的声音

现实世界中的永生或许是不存在的。但在赛博空间,这却成为一种可能。尤其当“数字人格”足够简单时,数字世界的朋友们,有时甚至难以发现真人的死亡。

我曾经有不少奇怪的网友。有的网友只做转发,从来不发表任何自己的观点。有的网友虽然会发些内容,但这些内容高度规律,比如每天只是发一句“早哇~”。有时我会想象,如果他们被AI取代呢,或者他们一开始就不是真人呢?如果将来AI更厉害了,稍微复杂,甚至极度复杂的人类行为也可以被模仿——或者说,当死者可以在赛博空间拥有专属自己的永恒AI,那他们还算是活着吗?

这可能是一些人极度避免看到的未来,但也可能是一些人极度想要看到的。在这个问题得出结论之前,我想,为账号保留所有信息,为死者保留隐私和尊严,或许是赛博世界对真实世界的最好致意。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