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从几年前开始,我变得不太喜欢“摄影”这个词。本质上来说“摄影”是动词。而仔细思考一下,“我喜欢摄影”、“摄影爱好者”等,变成对“摄影”这个行为的描述。更进一步说,对摄影作品的欣赏、摄影理论的研究等是很难归到“摄影”二字的涵盖范围内。可能也正因如此,感觉“摄影”一词变得越来越“摄影”。越来越多的“摄影作品”变成了“拍摄”这个动作行为本身,内容却乏善可陈。
后来,我在微博上一直尽量使用“写真”这个词。当然,这和微博上大多数“写真”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虽然这个词看起来非常日式,但它是不折不扣的出口转内销中文词。摄影术传入日本时,日本人从唐诗里面将这个当时用于指代肖像画的词挖了出来。
题旧写真图
白居易
我昔三十六,写貌在丹青。
我今四十六,衰悴卧江城。
岂止十年老,曾与众苦并。
一照旧图画,无复昔仪形。
形影默相顾,如弟对老兄。
况使他人见,能不昧平生?
羲和鞭日走,不为我少停。
形骸属日月,老去何足惊。
所恨凌烟阁,不得画功名。
崔兴宗写真咏
王维
画君年少时,如今君已老。
今时新识人,知君旧时好。
赠写真者
白居易
子骋蛋清日,予当丑老时。
无劳役神思,更画病容仪。
迢递麒麟阁,图功未有期。
区区尺素上,焉用写真为。
那么现代社会的“写真”应该是什么样子?写真评论家渡辺勉1975年出版了一本《写真とは何か》(写真是什么)。我觉得这本书从根本上解释了写真的本质。虽然这本书出版至今已经有45年历史,写真的载体从胶板变成了硅板,写真行为的成本和仪式感也趋近于零。但我觉得在大众写真文化导致的绘画主义回潮中仍然具有指导性意义。
水平有限,请您海涵。
注:下文中我们都将保留写真这一用词,大家可以将此理解为我们现在心中的摄影,以方便阅读。
正文
作为机械表现的独特创造性
世界上第一张拍摄到有人在画面中的写真作品
写真并不像绘画那样拥有漫长的历史,1839年8月19日达盖尔在法国科学院公开发表了写真技术,是它被公认的源头。但是写真却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如今,不管你喜欢与否,写真早已渗透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抛弃它的话,现代生活方式也将不复存在。举例来说,写真在报道、商业、产业、医疗、教育、印刷、司法、军事、学术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写真在各个领域都有非常突出的贡献,但是写真表现的创造性、美学表现的可能性、以及造型方面的表现方面,恐怕都没有得到相应的评价。而且,即便是接受了写真艺术表现力的人,也会习惯性地以传统艺术的标准来审视它:并没有认同写真独特的表现力,而是将绘画的构图方法和质感追求等作为模仿对象,以绘画主义来追求写真表现可能性。虽然这种观点在如今已经逐渐式微,影响力在不断缩小,但是在爱好者群体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市场和认同感。
如今我们所说的很多写真构图技巧,其实都是绘画中的技巧在写真上的应用
写真表现有着非常独特的创造性,而且不仅仅局限于肉眼所见范围。即便是平时所见不到的东西,仍然可以通过写真的途径表现出来,比如显微摄影。可以说写真表现不仅仅拥有超越绘画的表现力,作为机械艺术来说它还具备独特的特性和可能性。既然是机械艺术,那么当写真表现和机械环境相吻合时,就能展现出其表现力的特质。
从相机中发现的特质
那么,我们就要以机械艺术的观点,来具体思考一下写真的特质。首先来说,众所周知写真是通过相机和感光材料呈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写真的流程是:通过相机拍摄到的影像,反映到胶片上,然后在印画纸上呈现出来。完成这一系列步骤后才可以称之为“写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