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被杠头儿白居易激怒时,要把白居易赶出翰林院,在旁边劝宪宗消消气的,有个神秘人物。
说白居易是杠头儿,可是在这个神秘人物面前,那就简直是低段位、小儿科。
白居易只是文人做派,写几篇文章和皇帝打打闹闹呕呕气,而他可以称得上是九段高手,不但遇事敢于和皇帝强、跟同事吵,而且总是要对方认输才肯放手,而且最后的事实都证明他是对的,他比别人高明,他杠得有理、坚持的是真理。
他认为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比较之下,皇帝和同事们都显得很low,是错误的代言人。
到这里为大家揭开这个人的神秘面纱,他叫李绛。
李绛活着的时候,被称作魏征再世。死了盖棺论定时,唐文宗在给他的悼词中评价他是“神授聪明,天赋清直”,就是绝顶聪明、杠冠天下的意思。杠精不可怕,就怕杠精是人精。
李绛能和唐宪宗扯上关系、搭上话,那是因为他先是做了翰林学士,后来又当了宰相。
和王叔文、王伾靠围棋下得好、大字写得好成为翰林学士不同,李绛是真有学问,人家考取的是货真价实的进士。
这也不算什么,唐朝的进士多了去了。李绛更闪光的一点是,他出身河北李氏,老家在今天的石家庄赞皇县,是响当当的名门望族,是真正的士族。
大士族的威力大得很!
唐朝的科举制度虽然改变了很多寒门子弟的前途命运,可是士族还是比庶族天然牛气得多:唐朝的宰相70%多出自士族,武则天时期出身庶族的宰相的李义府一直自觉矮人一头,家族是木材商而不是士族的女皇武则天也时常被人轻视。
所以,武则天和李义府等庶族新贵联手做的一件事,就是压制士族、抬高庶族。不过困难重重。
李绛出身好、有学历,他当然就高官得做、骏马得骑,职场顺风顺水。但是他敢于和唐宪宗顶牛,原因绝不止于此。
重要的是,唐宪宗接过皇帝爷爷、爸爸留下的烂摊子,他痛定思痛、意气风发真想做点事。
更重要的是,李绛能帮着他做事。
最重要的是,李绛每次挺直腰板、梗着脖子反对他时,都是李绛说对了、宪宗想错了;按照宪宗说的做,就不成,按照李绛说的做,就准成。
面对时时事事处处都是优等生的李绛,宪宗即便被驳得哑口无言又能有什么脾气呢?他不敢有脾气,也不好意思有脾气!
咱们以前的故事多次说过,自从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历任皇帝最头疼、也最梦想而又永远止步于梦里的是,消灭各地拥兵自重、对抗朝廷的藩镇,从肃宗、代宗、德宗到顺宗,这个接力棒终于交到了宪宗手里。
宪宗刚刚上任,踌躇满志,一心削藩,就像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样。
赶巧的是,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了,儿子王承宗申请自立为留后。这是个机会,也让宪宗有了动手的借口。
成德不是今天的承德,而是河北石家庄一带。留后就是藩镇的节度使死后,他们的儿子不经朝廷批准自行拥立的代理节度使。因为朝廷鞭长莫及、无可奈何,留后这个代理节度使一般都会得到朝廷的任命书、转为正式的节度使。
王承宗以为就是向朝廷走走形式,没想到从宪宗将要发出的批复是三句话。
第一句是,不承认王承宗为代理节度使,也不会任命他做正式节的度使。
第二句是,任命节度使是我的权力,不是你的权力,我会另外派员到任。
第三句是,你答应我便万事皆休,不答应我就要派兵讨伐你、消灭你。
王承宗没有收到这个批复,因为它被翰林学士李绛截住了。李绛说,陛下,你这样做就错了!
宪宗说,朕哪里错了!他想到的是道义,李绛回答的是实力。
李绛不同意的理由有好几条:
第一条不同意:河北各地的藩镇,从来都是这样老爸死了、儿子继承的,又不是成德第一个这么做的。别的藩镇这样做没事,为什么成德这样做就有事了呢?
道理不通,宪宗无言以对!
第二条不同意:王承宗父子在成德经营40多年,军心民心都在王家,军政大权也在王家,他们怎么可能听从朝廷的安排?
实力不行,宪宗沉默以对!
第三条不同意:朝廷驳回成德,等于同时刺激其他藩镇,他们要是兔死狐悲、暗中结盟、反叛朝廷,陛下干不干得过他们?
没事找事,宪宗默默无声!
第四条不同意:眼下主要的赋税来源江淮一带水灾严重,朝廷财政和民生都很困难,怎么能随随便便挑起战事呢?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就是打钱,没钱还打什么仗?宪宗原本热气腾腾的心变得拔凉拔凉。
宪宗说了三句话,换来李绛四条不答应。宪宗只好低声说道:那朝廷就任命王承宗做代理节度使,只不过要求他们向朝廷纳税,各级官吏也一律由朝廷任命。可否?
宪宗要的是朝廷的体面,他作为皇帝也要有台阶可下的体面,他诚恳地等待李绛的认可。可是李绛的回答是,任命王承宗做留后可以,其他的不可以!
宪宗气坏了:连这都不可以,朕和王承宗这笔交易不就输得干干净净了吗?
李绛的回答是,您要是这么做,才可能会输得裤头儿都没有。
李绛说,王承宗向朝廷讨要留后,本就是做做样子,争得合法性。陛下试想一下,您不同意能不能阻止他做留后的念头和行动?
宪宗很无奈:不能!
李绛接着说,他要是做了留后,不听从朝廷的缴纳赋税和任命官员的要求,您有没有什么办法?
宪宗很绝望:没有!
李绛还有的说:要是那样,朝廷还有面子吗?陛下还有面子吗?
宪宗泄了气:照你这么说,朕只有忍气吞声的份儿?
李绛不愿把宪宗逼进死胡同,他得给宪宗出路:当然不是!只不过,要求不能由朝廷和陛下向王承宗提,可以派遣使臣以个人名义提,如果他同意,那自然是最好;万一他不同意,也不会折了朝廷的脸面。
宪宗被李绛这么一路否定下来,原本是心如死灰、万念俱废,现在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真是欣喜若狂,条条准奏。
后来王承宗开始果然按照李绛设计的路子走下来,同意朝廷使臣的建议,还主动割让两个州给朝廷。
宪宗有了面子,又得了里子,很快忘记了李绛一路反对带来的不快。
李绛的经验表明,要让上司改变主意、听从自己,不但要坚持不懈反对错误意见,更要提出建设性意见。
(未完待续)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