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不少人家里都有一种玻璃注射器,每次打针前,操刀的这位会提前把针头针管之类的都拆下来,放进一个铁皮盒里,接上水,放到火上煮开,然后小火咕嘟一会儿,就算是消毒了。所以,在一部分人的童年阴影里,打屁股针的恐怖记忆还伴随着沸水中各种器械零件相互碰撞的前奏曲。那么肌肉注射,为啥放着那么多地方不打,非得打屁股呢?这主要是因为屁股上的肌肉比较松软,血管又比较多,药物更容易被吸收。而且由于针头都比较长,本来就不太好控制力度,而屁股上施展空间大、肌肉也厚实,尤其是小孩子的注射量比较小,屁股针相对更容易操作成功。
那既然屁股针历史悠久又有如此多的好处,怎么后来反而不见了呢?咨询过医生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太疼了!经历过的人应该都知道,打屁股针是真的疼。不只是打的过程中钻心刺骨,打完之后还要疼上好几个小时,甚至连坐都坐不住。这一方面是因为药物通过肌肉注射进入身体组织后产生局部刺激,引起痛感。另一方面,打针时的操作手法不熟练也可能造成局部的红肿和疼痛。更要命的是,如果过程中太过紧张,肌肉收缩得厉害,还会使药物吸收的过程进一步变慢,形成硬硬的肿块,延长疼痛的时间。
其次是药物吸收效率低。肌肉注射多了一个通过肌细胞传递药物的环节,所以吸收的速度更慢,药物起效的时间也就相对较长。现在,人们生病时普遍更爱打点滴,也就是静脉注射。因为药物直接注入血液,通过一次注射获得的有效成分更多,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症状,性价比高出不少。毕竟,生病难受的时候,但凡医生告诉你有一种方式能让你好得更快,谁也不会愿意选那个又疼又慢的吧。第三,屁股针的安全隐患更大,操作风险更高。
打屁股针其实是项技术活,因为臀部周围分布着许多神经,一旦操作失误伤到了坐骨神经,容易导致残疾,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是为什么屁股针要打在臀部的外上四分之一处,就是因为这里的神经相对比较少。而且,因为单次给药的量受到限制,所以常常需要多次注射才能达到治病的效果,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感染的几率。再加上吸收慢,药物很容易在同一个位置大量聚积,严重时甚至可能引起肌肉的局部萎缩。再来就是,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治疗疾病时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