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表3 七大地理分区区域人口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在区域增长极和城市群发展的带动作用下,我国人口发展的区际差异明显,呈现人口增长多极化分布的空间格局。总体来看,目前全国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华东、华南地区,这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移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年人口迁移趋势表明目前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向东和向南的双向迁移格局。影响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是迁入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产业结构,东部沿海地区及华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龙头区域,对人口的虹吸效应显著。从各省份的人口净流入情况来看(图3),2020年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天津和新疆等都出现了明显的人口净流入现象。而华中、西南和东北地区均有半数以上省份出现人口净流出现象。其中,西南地区2020年人口净流出现象相对于2010年有明显缓解,说明该地区出现人口回流趋势。在“七普”数据统计中,东北地区是出现人口减少的地区,随着东北老工业区的衰落,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攻坚期,该地区呈现出人口惯性流出的趋势,人口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逐渐减小。
图3 2000~202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净流入数量
资料来源: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1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1.4 城乡结构模式:城镇人口主导模式,人口流动呈超大城市指向
对比历年人口普查数据,“七普”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流动人口快速增长,其中乡—城流动人口占比最高(表4)。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亿,占全国人口的34.90%,即每一百个人中有35人为人户分离人口。其中,官方统计数据将非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定义为流动人口,据统计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共计3.7582亿,比2010年增加了1.5439亿,年均增长率为5.43%,与上一个十年相比年均增长率下降了0.79个百分点,但流动人口总量总体保持快速上升趋势。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调整阶段,从流动人口形式来看,向城镇转移依旧是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2010~2020年乡—城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的比重保持平稳。2020年乡—城流动人口共计2.4900亿,占流动人口数近2/3,是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城—城流动人口共计8200万,占流动人口总数的21.82%。伴随着人口流动,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乡—城流动人口规模将出现滞缓甚至下降。流动人口在区域范围内的空间流、经济流及社会流中的诉求呈现多样化特征,乡—城流动人口期待在城市中实现稳定的就业与生活,而城—城流动人口则对职住循环流动有更多需求。
表4 全国城乡人口流动情况
资料来源: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从空间流向上看,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超大、特大城市指向性。以超大城市为例,“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共有7个,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和天津。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城市落户限制放宽,在生产要素流动壁垒减弱、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超大城市正以其强大的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带动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及成渝城市群不断吸引流动人口。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进程失和。当前,土地规模扩展及土地性质转换与人口城镇化趋势不协同。从人口城镇化进程来看,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数为9.0199亿,城镇化率为63.89%。2000~2010年与2010~2020年城镇人口分别增加2.0713亿和2.3642亿,二十年间城镇人口总体年均增长率为3.44%、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年均增长率为4.30%,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年均增长率是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的1.25倍。2020年我国乡村人口数为5.0979亿,2000~2010年与2010~2020年乡村人口分别减少1.3324亿和1.6436亿,二十年间乡村人口总体年均增长率为﹣2.27%、乡村建设用地面积年均增长率为﹣0.30%,乡村建设用地面积年均增长率约为乡村人口年均增长率的1/8。整体来看,城镇建设用地目前正以超过人口增速的速度进行扩张,而乡村地区在乡村人口持续减少的背景下并没有保持与之相配的建设用地缩减速率,两重因素共同导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配。
2 人口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基础性作用
纵观我国发展历程,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后,我国发展进入了生态文明新时代,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在此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的目的是对国土空间的使用进行统筹安排与用途管控,最终实现永续发展。国土空间的使用主体是人类,其对国土空间的使用强调目的性和方法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人类为达到自身发展需求对国土空间中的各类要素进行开发、利用、改造后的结果。故人口数据能为规划提供各类要素配置的依据和指引(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