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当一个合格的辩论师,辩论赛怎么样能当好一个评委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12-17 07:43:03

会问问题重要吗?太重要了。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会问问题的人,一定是一个慎思明辨的人,一个具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人。

有人说,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提问题比回答问题更启发人的智慧。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正是运用了“助产式”的提问方式,为人类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智慧。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会提问的高手,通过不断提问引导来访者思考自己的问题,通过自我探寻找到问题的答案。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问题才是一个好问题?我们如何才能提出一个好问题?《学会提问》这本书给出了答案。但与其说这本书在教我们如何学会提问,不如说它在教我们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毕竟当我们拥有了批判性思维,提问也就变得清晰明了了。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在了解批判性思维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另外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陶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

顾名思义,这种思维方式类似于海绵放到水中的反应——充分吸收水分。这种思维方式有两个显著优点:

第一,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而你获取的知识会为以后进一步展开复杂的思考打下基础。

第二,相对而言,这种思维方式是被动的,它不需要你去绞尽脑汁地苦思冥想,因此来得轻松而又快捷,尤其当你看到的材料本身已是井井有条又生动有趣时。

但海绵式思维还有个极严重、极致命的缺点:对各种纷至沓来的信息和观点如何做出取舍,它提供不了任何方法。如果你始终依赖海绵式思维方式,就会对你最新读到的一切深信不疑。

陶金式思维

与海绵式思维不同,陶金式思维是一种更主动的思维,它需要你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书,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作者在向你细说原委,而你则随时准备与之辩驳。海绵式思维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而陶金式思维则重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批判性地评价所读的材料,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

陶金式思维清单:

我有没有问“为什么”别人要我相信他的观点

在我想到别人的说法可能有问题时有没有把它记下来

我对别人说过的话有没有进行客观评价

针对某一特定主题我有没有在别人合理说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结论

批判性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陶金式思维。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怎么当一个合格的辩论师,辩论赛怎么样能当好一个评委(1)

批判性思维的三个方面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可以用来 ① 捍卫自己的观点 ② 评价和修正自己的初始观点。如果你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当前的看法,你就在使用弱势批判性思维。弱势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就是抵制和驳倒那些与你意见不同的观点和论述。最终看到那些和你意见不同的人服服帖帖地甘心认输,以此作为批判性思维的终极目标,实际上也就摧毁了批判性思维潜在的人性的一面和不断发展进步的特征。

相反,强势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用关键问题一视同仁地质疑一切主张,包括我们自己的主张。强迫自己辩证地看待我们的初始看法,才能保证自己不会变的自欺欺人和人云亦云。区分自己处在弱势还是强势批判性思维的状体,可以对比一下我们思想开放和封闭这两种状态。当我们思想开放的时候,我们欢迎一切针对自己现有看法的批评,而当我们思想封闭的时候,我们就会维护自己的现有看法绝不动摇。

知道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接下来就要进入主题——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通过一系列的关键问题,我们可以学习到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精髓。

怎么当一个合格的辩论师,辩论赛怎么样能当好一个评委(2)

批判性思维的十个关键问题

1、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要成为会批判性思考问题的人,第一步就得培养找准论题和结论的能力。

论题就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抑或争议。它是后续所有讨论的驱动力。

识别两种常见的论题:描述性论题(是什么)和规定性问题(应不应该)。描述性论题是指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它们在教材、杂志、互联网、电视节目中较为常见反映了我们对世间万物存在形式和秩序的好奇。比如:

● 音乐学习是不是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数学能力?

● 家庭暴力最常见的诱因是什么

● 服用帕罗西汀是不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

规定性论题是指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提出的问题。社会辩论通常都术语规定性论题。比如:

● 学校到底应不应该提供性教育?

● 对互联网欺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 我们应该立法禁止驾驶机动汽车还是应该面对呼吸道疾病发病率的直线上升?

怎么当一个合格的辩论师,辩论赛怎么样能当好一个评委(3)

论题的种类

寻找论题很重要,可惜很多问题作者并不是直截了当提出来,必须得从交流和会话的其他暗示中进行推断。这个时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找准结论,这也是进行客观评价的第一步,只有找到结论才能进行客观评价。

所谓结论,即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结论是逐步推断出来的,它们来源于分析推理。结论是一个观点,需要其他观点来进行支撑。一个有说服力的交流或论证的基本机构是:甲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乙。“甲”是结论,“乙”是结论的支撑材料。因此,如果有人断言某件事是正确的,却没有提供相应陈述来支撑他的这一断言,这一断言就不能称之为结论,而只能称之为纯观点。理解结论的本质是通往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必要步骤。

找到结论有线索可循:

线索1:问问论题是什么?因为结论总是对论题的一个回应。知道论题将有助于我们找到结论。

线索2:寻找指示词。结论前面常有指示词引导,告诉我们接下来就是结论。常见的指示词有:因此/表明/由此可知/可以断定/证明/告诉我们……

线索3: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结论一般会在特定的位置出现,尤其要注意的两个地方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线索4:记住不可能作为结论的东西。以下这些都不可能作为结论出现:例句/数据/定义/背景材料/证据

线索5:检查一下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作家、演说者或网站在有些论题上持有一种可预见的立场。如果文章的结论并不明显,那么资料来源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和文章作者的背景就会变成特别有价值的线索。

线索6:问一问“所以呢?”因为结论常常是含蓄的,所以我们要问“所以呢?”来得出结论本身。

2、理由是什么

找到了作者的论题和论点,接下来我们就要寻找论证大厦的第三块柱石——理由。

所谓理由,就是指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这些陈述是建构可信度的基础。

一个人有没有头脑,主要的标志就是要看他能否提供充足的证据来支撑他的看法。只有当你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时你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理由和结论相结合,就构成了我们所定义的“论证”。

怎么当一个合格的辩论师,辩论赛怎么样能当好一个评委(4)

论证的组成成分

论证本身的几个特点值得我们注意:

● 论证必有其目的。人们展开论证的目的是希望说服我们相信某些事情或按照某些特定方式行动,所以论证需要别人对之做出回应。

● 论证的质量有高有低。我们需要依赖批判性思维来判定一个论证的质量高低。

● 论证有两个明显的必要构成成分——一个结论及其支撑理由。二者缺少任何一个,我们就无法客观评价这一论证。

找到理由有提示词:由于/因为这个原因/因为这个事实/鉴于/研究显示/第一,第二,第三……

3、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论题、论点和理由是识别任意一个信息的基本构成要素,接下来的一步,就是将论证结构图放到更清晰的焦点之下细细审视。这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一些词语的确切含义。准确辨认关键词或短语的确切含义是决定你是否同意别人观点的必要步骤。

找准关键词

要确定哪些词语意思不清楚,第一步要先确定可能的关键词。这里的关键词或短语是指在论题的上下文语境里有不止一个意思可以解释的通,需要交流者进一步解释的那些词。在寻找关键词的时候,你应该牢记找它们有什么目的。因为有人要我们接受他的结论,所以我们只需要寻找那些影响我们接受其结论的词或短语,因此我们应该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这些词或短语

检查有没有歧义

在确定我们是否知道一个词的意思时,先要克服两个障碍:第一个障碍是我们自认为和作者表达的是一个意思。我们要养成不断提问的习惯,不停地问:“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我就知道你是这个意思”。第二个障碍是认为术语只存在一个明显的定义。很多术语其实都不是这样因此别忘了问一声:“这些词或短语中有没有哪个会有不同的意思?”广告词里经常充满意思模棱两可的词语,例如:

“大家牌”催眠药:30分钟见效

疼痛药(No pain)是超强止痛药。

本书千呼万唤始出版,它将告诉你如何找到好男人,并让他对你不离不弃。

以第一句为例,“见效”这个词可不可以有一个以上的意思?当然可以。它可能意味着这种催眠药让你昏昏欲睡,也可能意味着这种药让你一下子昏睡过去,直到第二天早上也醒不来,或者还可能有许多其他的意思。在每个例子中,广告商都希望我们把最具有吸引力的意思安到这个意思不明确的词语上。批判性思维有时候能为我们保驾护航,让我们不贸然做出后悔的购物决定。

小心那些饱含感情色彩的词语,它会让你的思维短路

你认为哪个对社会的威胁更大:全球变暖还是气候改变?尽管这两者意思基本相同,但对这两个词的不同情感反应会大大影响到我们对论证的评价。术语和词组既有外延意义又有内涵意义。外延意义就是外在描述性的意义,内涵意义是我们对术语或词组所附加的情感上的联想意义。那些激发强烈情感反应的术语被称为附加感情色彩的术语。这些术语通过直接连通情感线路来绕过描述性的意义通道,从而欺骗了人们的思想。

作为批判性思考的人,我们一定要对术语引发我们怎样的感情保持高度警惕!这些感情有没有蒙蔽你,让你看不到这些术语的某些重要特征?通过明确它们的外延意义,找一下诸如“改革”这类词可以替换的其他意义,我们就可以保证自己不会轻易上当。毕竟,哪怕是最危险的政治改变,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种“改革”。

4、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在所有的论证中,都有一些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特定想法,但通常情况下却不会明说出来,这些想法是推理结构中重要的无形纽带,他们回答了一个重要问题:“必须得有什么样的想法才能将理由和结论从逻辑上联系起来?”如果没有找到这些联系,你常常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就相信了一个观点,而这些观点你如果稍加考虑的话就不会接受。请记住:一个论证表面可见的部分常常最有可能穿上华丽的外衣。

我们把那些作者没有明说出来的想法成为假设,它有以下特征:

(1)隐藏或没有明说出来

(2)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3)对判断其结论有较大影响

(4)可能有一定的欺骗性

价值观假设

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堕胎就是谋害生命而另一些人却把堕胎看成人性化的行为?为什么有些人不遗余力地攻击色情杂志的出版发行,而另一些人却为它辩护,把它们的出版看做自由和人权的终极试金石?这些不同结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价值观冲突的存在。对于道德论证或规定性论证,一个人的价值观会影响他列举的种种理由,最终影响到他的结论。

这里所说的价值观假设,是指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当作者对于社会辩论采取了一种立场,他们通常会选择一种价值观而排斥另一种价值观,他们有价值倾向。

寻找价值观假设的一些线索:

1、对方的背景。找到价值观假设的一个比较好的起点就是检查一下作者的背景。他是公司高管、工会领导、医生还是一个租客?这样的人最希望保护的必定是什么利益?追求自身利益本身没什么错,但这样的追求常常限制了一个作者所能包容的价值观假设。例如,一家烟草公司的总裁就不太可能特别重视对敏感人群的同情。

但我们也要注意一点:并不是因为一个人身为某个团体的一员,就一定会认同这个团体的特定价值观。以为同属一个特定团体的任何一员想法都相同,这就犯了大错。调查作者的背景作为判断其价值观的一个线索,得到的不过是一个线索而已,它也有可能产生误导。

2、可能发生的结果。辩论中所持的立场带来的结果到底可不可以接受取决于个人的价值倾向。因此,要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观假设,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注意他用来证实结论的各种理由,然后判断哪些价值取向会导致作者认为这些理由比其他理由更可取。例如:

根本就不该建核电厂,因为核电厂里那些危险的核废料会污染环境。

在这个论点里,作者明显将环境污染当成不可接受的部分。虽然是猜测,但作者很有可能特别重视公众健康或环境保护。换成另一个人,他可能会重视核电厂对消费者的供电量带来的影响。为什么?因为很可能他非常看中效率!因此,只有一个人选择的价值取向是认为公共健康或环境保护比效率更重要时,他给出的理由才能支持结论。

描述性假设

价值观假设(或者说规定性的假设)是关于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想法,而描述性假设是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者将来是什么样的想法。例如人们一般是懒惰的还是喜欢追求成就的,是喜欢合作的还是喜欢竞争的,是一直理性还是反复无常?这些没有说出来的想法都是描述性假设,它也是一个论证必要的潜在因素。

找到描述性假设的一些线索:

1、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

2、寻找那些没有明说出来的支撑其理由的那些想法。

3、把自己放到对立的反对立场。

4、认识到还有其他潜在的方法来获得理由中提到的种种好处。

5、对论题进一步学习了解。

5、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如果说前四个问题可以让我们清楚理解交流者的推理过程,那么接下来就是来判断作者的论证结构到底能不能站住脚。现在我们的主要问题是:按照提供的理由来看,这个结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接受?记住: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判定结论的可接受成都或者价值大小。我们将作者在推理过程中使用的欺骗手段称之为谬误,作者很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其结论。常见的推理谬误有以下几种:

人身攻击谬误:指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对人不对事)

滑坡谬误: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发生。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指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该被采用。

偷换概念谬误:指在论证过程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诉诸公众谬误:指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指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诉诸感情谬误:指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

稻草人谬误:指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容易收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指现实中有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乱扣帽子谬误:指错误地假设因为你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一事件。

光环效应谬误:指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其理由。

转移话题谬误:指一个不相*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面转移走,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来帮助赢得一场论战。

循环论证谬误:指在推理过程中已然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强求确定性谬误: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的化就该被抛弃。

错误类比谬误:有人提出一个类比,其中却存在重要而又相关的不同点。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因果关系的因素来解释一个时间,或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

因果混淆谬误: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相混淆或认不出两件事情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忽略常见原因谬误:认不出两件事情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常见的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事后归因谬误:仅仅因为事件乙紧随在事件甲之后,就认为事件乙是由事件甲造成的。

6、证据的效力如何

证据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证据的类型,如果运用得当,每种证据都可以成为“有效证据”,但我们也要牢记,没有一种证据可以像灌篮那样一锤定音、一劳永逸。主要的证据类型包括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权威或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类比。

直觉

所谓直觉,就是我们相信自己对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却不能有意识地说出理由的过程。直觉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私密性,别人根本无法判断它的可靠性。因此,当凭直觉得来的看法相互冲突时,我们就缺乏坚实的基础来判断该相信哪些。但有时直觉也依赖与一些其他类型的证据,作为批判性思考的人,我们需要查明那些依赖于直觉的断言有没有其他类型的证据来证实。

个人经历

个人经历常常导致我们犯下以偏概全谬误。一次突出的经历可以说明某个结果有可能出现,却不能说明这样的结果就是有代表性的。当你听到自己或者别人说“以我的经验来看……”的时候,就要当心。

典型案例

对我们而言,典型案例常常很有说服力,因为它们是那样具体生动而又细致感人,但我们也要小心,因为生动的案例诉诸我们的情感,它们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不再纠缠于它们作为证据的价值,不再搜寻其他更为相关的研究证据。

当事人证词

商业广告、电影预告、图书封面的各式推荐常常引用名人的话来说明一个产品是好是坏,说服别人去相信他们。引用具体事的这些说法都成为当事人证词。这类证据到底有多大用处?通常他们的用处并不大。下面这些影响当事人证词的因素我们需要特别小心:

● 选择性 人们的经历总是迥然不同。那些尽力要说服我们的人总是小心选择他们要用的证人和证词。在图书封底我们最可能见到的是最好的溢美之词,而不是最有代表性的读者反响。我们应该时刻追问:“我们没机会听到的那些经历感受又是什么样?”

●个人兴趣 许多当事人证词都来自于那些可以从证词中获得一定好处的人。比如医药公司给医生津贴让他们做研究,条件是他们要给病人开这家公司生产的品牌药。因此我我们药问一问:那个作证的人是不是和他提倡的东西有什么特殊关系?

●省略信息 有很多信息在证词中被省略了,因此多问一些具体的信息很有必要。

●人为因素 有些人的证词可信也许是因为他们善于演说,或者看起来值得信赖、出于好意,这样的人想让我们不信都不行。

专家意见

对于专家我们需要记住的是,专家也会常常犯错误。对于专家我们应该追问这些问题:对于所谈论的这个主题该专家所拥有的专长、训练或者知识到底有多少?这个主题是不是他多年研究的成果?这个专家所处的地位是否有特别好的渠道来获取相关事实?他所断言的事件他是否涉足其中并拥有第一手资料?

网站上信息的可靠性值得我们审视,在网络上,几乎每个人都变成了潜在的“权威人士”,因为人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断言满天飞。你应该努力了解网站建设的目的、信誉以及与之有关的发帖者的经历,发表日期、还有那些泛泛而谈、一概而论的,感性的观点、缺乏第一手资料来源的证据,最后还有从其他网站搬来的大量证据。

个人观察

很多时候,个人观察常常是不可信赖的证据。观察者不像特定的镜子,并不能给我们提供“纯粹”的观察我们所“见所说的都是经过一系列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望值过滤后剩下来的东西。我们见到和听到的都是我们愿意见到和听到的,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我们的观察,比如注意力无法集中,压力重重的环境。因此当报纸、杂志、书本、电视、网络和研究报告中使用观察得来的报道作为证据,你就得判断有没有足够的理由来相信这样的报道。

研究报告

科学研究,如果进行的比较理想的话,是我们获得证据的一个最好的来源,因为科学研究强调可验证性、可控性和精确性。因此只有在满足了这些条件之下的科学研究,才是真正可信的。

可惜的是,一个问题应用了科学研究方法并不必然就意味着研究证据是可靠的,当持论者诉诸科学研究作为证据来源,我们应记住以下几点:

(1)研究的质量有高有低,差别很大。(2)研究结果常常会互相矛盾。(3)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结论。(4)研究人员也有他们自己的期望值、价值观和需求,因此也会导致他们的偏见。(5)作者或者演说者常常歪曲或者简化研究结论(6)研究的“事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7)研究的人为程度也会导致研究的变化。(8)对经济效益、社会地位、人身安全和其他因素的需求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的结果。

类比

一个论证用两件事物之间熟知的相似点作为基础,推导出关于其中一件事物的结论,这样的论证就叫类比论证。类比论证容易产生错误类比谬误。事实上,任意两个事物之间你几乎总能找到一些相似点,因此类比推理并不会因为有很多相似点就具有说服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类比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做出了错误的假设:两样东西在一两个方面有相似之处,它们在其他重要方面也必然会有相似之处。而实际上,即使最好的类比所提供的也只是暗示。因此如果一个作者想通过与另一件事对比来得出一件事的结论,那么他就该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来支撑两者间最重要的相似点所揭示出的具体原则。


7、有没有替代原因

有时候影响一件事情的原因不止一个,我们需要学着寻找替代原因。在面对一个断言的原因时,我们需要问自己这些问题:我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方法来解读这个证据?还有什么别的可能会引发这个行动?如果这个解释是不正确的,还有什么别的解释可以说得通?我们要记住,我们找出的任何一个原因都极有可能是引起事件发生的其中一个原因,而不是其唯一的原因。如果持论者不能考虑到各种原因的复杂性,他们就犯了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还需要知道的是,相关并不能证明存在因果关系,“在这之后”不等于“因为这个”。

很多事件并非只有一种解释,千万不要贸然接受你所遇到的事件的第一个解释。要寻找替代原因,努力去比较他们的可信度。要考虑采取其他不同视角,这样事件所涉及的利益方就可能会被考虑进去。阅读事件的多种不同版本会帮助你扩大视野的范围。我们必须接受这一事实,那就是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只有一种解释。

8、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数据也具有欺骗性。认为统计数据都要求将发生在某地的某些事情界定并准确识别出来,这常常是非常难的。因此统计数据往往只能是基于事实做出的一些估计。这些估计有时候很有用,有时候也具有欺骗性。别忘了问一句: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估计的?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一个数据是否可信。

统计数据经常因为不完整而欺骗我们。因此,另一个在数据推理中找到缺陷非常有用的策略就是问一问:“在你判断数据的影响力之前还需要哪些进一步的信息?”

评估数据的一些线索:

(1)尽量找出如何获得数据的相关信息,越多越好。

(2)要对描述的平均值的类型保持警惕,分析一下知道事件的全距和数值分布是不是会对数据多了一个有用的视角。

(3)先不去看作者使用的数据,把所需的数据证据和实际提供的数据做比较。

(4)判断有什么地方缺失了。对于误导性的数字和百分比以及缺失的比较,要特别当心。

(5)从数据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如果这结论和作者的结论不一致,那么很可能有什么地方出错了。

9、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这里所说的重要信息,是指那些影响你的推理过程的信息。不完整的推理经常在所难免,比如由于注意力集中的限制,论证必须尽快完成,或者持论者的知识总是不全面,持论者常常与你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等。我们要学会识别省略信息。

找到常见类型的重要信息的一些提示:

1、常见的反驳论证::反对的人会提供什么样的理由?有没有研究和所说的研究相冲突?

2、遗漏掉的定义:如果关键词用另一种方式定义,这个论证会有怎样的不同?

3、遗漏的价值观偏向或视角:从与说话者不同的价值观出发会产生怎样的论证?

4、论证中所指“事实”的来源:这些“事实”的来源是什么?事实断言是不是由出色的研究者或可靠的来源支撑?

5、用来获得事实的程序细节:有多少人完成这个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有没有大量机会来提供与问卷选项不同的答案?

6、搜集或组织证据的其他技巧:访谈研究得来的结果和书面问卷调查得来的结果可能有怎样的不同?实验室会不会有更可靠的结果?

7、遗漏掉的数字、图表或数据:如果数据包含早期或后来的证据看起来会不会不一样?作者有没有故意“拉长”数字让差距显得更大一些?

10、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避免二分式思维

很少有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用简单的“是”或斩钉截铁的“不是”来回答。当人们习惯用非黑即白、非是即否、非对即错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时候,他们就是在应用二分式思维方法。这种喜欢看待和提及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仿佛天下所有问题都只有两面的习惯对我们的思维有毁灭性的破坏效果。它限制了你做决定和选择的范围,更糟糕的是,它过度简化了复杂的情况。

寻找多个结论

一个论证往往可以指向多个结论,这些结论都可以从论证的理由中推断出来。事实上,每个备选的结论都有可能成立,这是因为我们缺少了某些信息、定义、假设或者分析这些理由的人的参照系,所以,我们需要使用条件句来创造多种结论。例如:

(1)如果税收减免政策是针对那些低收入人群的,那么……

(2)如果汽车制造商能制造出油耗更低的汽车,那么……

创造条件句特别有助于为评价型的论证找到合理的结论,比如那些评价音乐、艺术、大学的质量怎么样的论证,因为这些论证需要我么你在使用什么标准来进行评价方面表明立场。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