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一场出色的演讲,怎么做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演讲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12-19 04:53:43

2 设计原则

PPT设计是一个技术活儿,从内容设计到软件使用,每一个部分都有大量的知识值得学习。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并不是如何设计PPT(如果大家感兴趣,再抽时间把我有限的PPT技能做个总结),而是PPT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只要遵循这些基本原则,不需要懂任何PPT软件(PowerPoint、Keynote等)的高级技巧,也不需要懂内容编排就可以做出来一个简约的PPT来满足绝大部分日常场景。大家可能注意到TED演讲以及一些知名的演讲者所呈现给观众的PPT,鲜有精美绝伦,更多的是简约而不简单,内容(PPT内容以及演讲者讲述的)才是重点!

保持风格简洁

保持风格统一

控制内容总量

PPT不是重点

三 演讲稿准备

当PPT准备好了之后,大部分同学可能觉得,演讲的素材已经有了,是不是可以直接“躺平”了。显然不是,那些大家所知的非常职业的演讲比如乔布斯在苹果发布会以及在斯坦福上的演讲,我们能看到的Keynote只是老爷子演讲准备中,最简单的一环,此外专业的演讲稿准备以及大量的刻意练习缺一不可,下文将逐一进行讲述,首先介绍一下演讲稿准备。

1 是否需要准备演讲稿

首先,大家可能会纠结于要不要写正式的演讲稿?笔者曾经也纠结过这个问题,之前的内部分享都习惯了临场发挥,所以在内部第一次试讲的时候,发现自己讲出来的内容的逻辑性以及连贯性都不太好,甚至还不如观众直接看PPT来的痛快。简单复盘下来,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临场的语言组织能力会强依赖不可控的因素比如环境(受众变化,地点变化等),自我情绪状态(紧张),而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备稿并持续刻意练习。

所以,我觉得通常情况,尤其是作为演讲新人来讲,演讲稿准备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如何准备演讲稿呢,下面系统性的介绍一下我的思路。

2 如何准备演讲稿

演讲稿一定是源于PPT的,PPT是观众最直观可以触达的,演讲也是围绕PPT来进行的,所以演讲稿首先一定是源PPT的,但是如果演讲稿一味和PPT一致,那么演讲也就失去了意义,直接看PPT不是来的更直接,高效吗?

所以,我理解理想的演讲稿应该是源于PPT,但超脱于PPT。简单解释一下,PPT是演讲的骨骼,而演讲稿应该是血肉,演讲稿存在的价值是让演讲变成“血肉之躯”,而演讲者本身依托于此,并赋予其灵魂。下面,分享一下我的演讲稿准备过程。

PPT分组 - 思路分层

首先可以将PPT进行分组,前文讲到了PPT的一个outline,who-what-why-how-future-recap,而在演讲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演讲内容将PPT进行一个分组(括号内为每个部分大概需要演讲的时间)。

注解PPT - 思路组织

分组做完之后,接下来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需要完成源于PPT的演讲稿,我自己采用的一种方式是直接在每页PPT下写下演讲者注释,好处有两个:

演讲稿抽取 - 文字润色

所有的PPT完成注释后,将每页PPT的注释按照第一步的分组组织成一份文稿,演讲稿的初稿就完成了。不过这只是一个没有经过语言润色的初稿,只是思路上帮你串起来了,接下来需要按照演讲的场合来进行润色,那是不是通篇都需要润色?看起来是一个大工程,其实一般演讲场合,我们只需要重点关注前几分钟。

精心准备演讲的前5分钟

为什么要精心准备前5分钟?理由有两个:

所以,前五分钟的演讲内容建议一定要精心准备,并反复刻意练习,可以做到即使紧张情况也可以脱稿的方式完整表述出来。至于后面的文稿是不是需要背下来,就看自己的需求了,个人不建议通篇脱稿。通常情况无论你怎么准备,现场演绎内容永远和文稿内容是两个版本,我们不是机器人,不是吗?

多读几遍 - 反复校验

演讲稿完成后,需要反复多读几遍,反复校验文稿通篇的连贯性以及逻辑的清晰度。另外一个角度,通常演讲后都会有对应的文章发布,而好的演讲稿只要稍微整合一下就可以完整输出,一举多得,助人助己。

3 演讲稿模版

下面以笔者此次GOPS大会分享准备为例,和大家分享一个相对通用的模版。

开场部分

通常开场部分由三部分组成:个人介绍,演讲主题介绍,以及观众收益点介绍。

举个例子: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阿里云弹性计算的研发,很高兴可以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交流过去弹性计算建设SRE体系的一些经验。(寒暄一下)
在开始正式分享之前,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在阿里大概七年的时间,一直从事DevOps平台以及云计算相关的研发工作,负责过集团的变更管控、StarAgent等基础运维自动化平台,同时也主导了弹性计算SRE体系的落地。(自我介绍)
今天我分享的Topic是《大型研发团队SRE探索与实践》,主要介绍的是弹性计算团队在SRE体系建设上的一些思考和落地实践(讲什么)。
期望通过这次分享交流,可以帮助大家可以了解到如何在一个研发团队内从0-1落地SRE体系来解决稳定性问题,以及建设SRE体系,通常需要关注哪些层面事情。(观众受益点)

正文部分

这部分会是演讲的核心部分,对于技术类演讲,单纯的干货分享,想要吸引观众的长期注意力会非常困难,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组织正文的要点。

举个例子(限于篇幅,此处做了大量删减,只介绍思路):

ECS使用了非常多的预警平台,从基础监控、业务监控、到中间件监控,xxx。(背景介绍)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每天预警数量在4w ,由于体量大,跨团队,平台多,预警难以收敛。(讲冲突)
举个例子,RDS down没有预警,导致故障定位以及回复时间长。(讲故事)
我们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两种方案:A:xxxxB:xxxx最终基于xxx的考虑,选择了方案A。(讲trade-off)通过xxx的持续治理,我们的预警量从每天4.5w 降到每天2k左右,收敛95%。(讲效果)
通过这个例子,我推荐的预警体系是什么样的?xxxx(总结)
预警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工作,核心打法是“预警四化建设”。标准化->持续收敛,数据化->持续赋能,自动化->解放人力,智能化->应对大规模服务预警。(勉强算金句)

回顾部分

一般的演讲通常都会有25分钟以上,通常观众的注意力很难维持在15分钟以上,尤其演讲到后期,观众可以记住的东西非常有限。而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近因效应”,结尾处的内容观众是记忆最深刻的,所以,演讲者在结尾的时候做一个整体回顾就非常有价值了,一般回顾通常需要做以下两点:

以笔者此次参会为例,PPT部分大家可以看一下上文PPT outline Recap部分的示例,文稿示例如下:

今天主要分享的是弹性计算在业务研发团队SRE落地的一些实践,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了弹性计算的产品和业务背景,从组织视角,业务规模以及业务发展三个视角向大家解释了我们建设SRE的背景。然后,我向大家介绍了我们在业务团队从0开始落地SRE的一些打法,包括打基础,建立标准,建设自动化平台,做运营和赋能等,最后我向大家从ECS SRE的发展视角,粗浅的介绍了我对SRE发展以及未来的一些展望,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也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更多的沟通,最后再次谢谢大家的聆听。(演讲回顾)
最后我想特别和大家分享的是SRE精髓:赋能和自动化。(强调核心思想)

四 刻意练习

演讲稿准备完成后,在正式演讲前一定要有一个练习过程,千万不要让正式演讲成为你的第一次。通常练习次数不少于五次,这里有几种笔者尝试过的练习方式,介绍给大家,供参考。

1 自我练习

2 内部试讲

避免陷入自我认知偏差(自恋或者自卑),当自己准备差不多的情况,可以在内部试讲一下,让其它同学给予一些反馈。

3 冥想练习

比较适合于正式演讲前,可以通过冥想的方式,在脑海中录制一下整个过程,每页PPT是什么样的,我应该怎么讲,顺便看一下整体的节奏是否符合预期。

五 正式演讲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以及大量的刻意练习,即使我们对自己排练的效果已经非常满意,但是在进入正式演讲前还是要做一些额外的准备,善始善终。

1 演讲前准备

2 正式分享

3 一些技巧

声音技巧

合理的使用声音技巧(抑扬顿挫)会使演讲表现的更饱满,好比长得好看也要适度装扮一下。

姿态技巧

六 回答提问

演讲完成并不代表谢幕,问答环节同样重要,一定程度更能反应演讲者的综合素质。那么如何做好Q&A环节呢,下面展开讲述。

1 认知提问

提问者的两层需求

通常每一个问题提问者都会有两层需求,一层是显性“物质”的,一层是隐形“精神”的。首先,提问者的最根本的显性需求是问题本身,这个需要演讲者给出实质的逻辑答案。其次,提问者希望自己提出来的是一个高质量的问题,所以潜在的精神需求是希望问题本身得到认可。概括来说,提问者希望得到问题答案的同时,得到演讲者针对问题本身的认可。

演讲者的两个认知

首先,演讲者要有谦卑的姿态,要认识到自己并不是真的来讲课或者炫技的,而是来分享交流的。演讲者从内心真正有分享者而非授业者的认知,不仅对于观众的提问可以从容应对,对于演讲本身也会减轻心理负担。打破演讲者自我的权威意识,会使演讲者自身更加自然,观众对演讲者的直观感受也会更真实。

其次,演讲者要认识到提问本身是对事不对人的。尤其当观众当场提出质疑、挑战甚至是挑衅的问题时,作为演讲者要意识到观众质疑或者挑战的并不是你个人,而是你传达出来的内容本身。此时演讲者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自我提醒,如果换一个人来讲也并不会改变观众的提问本身,此刻,演讲者的坏情绪大半已经消散了。

2 回答提问五步法

回答问题,切忌嘴比脑快,谨言慎行,不足为过。

聆听问题

首先,要学会移情聆听,移情聆听的几个要点:

确认问题

每个人的“阅历”和“素质”都不同,我们很难做到每次都能真正理解对方的问题,而在回答之前,演讲者的首要目标就是先确认自己真正的理解问题。所以,推荐的做法是二次确认,也就是演讲者通过复述的方式,再次将自己的理解,通过一句概要的总结陈述出来,并转达给提问者,进而得到提问者的反馈,最终目标是双方就问题本身达成共识。

给予肯定

前面提到了提问者的两层需求,其中一层是隐形的精神需求,一个完整的答案,不止于解答问题本身,同时我们应该先满足提问者的精神需求,这层是非常容易做到,也是最容易被疏忽的。如何满足提问者的精神需求,也就是演讲者如何给予提问者正向反馈,这里推荐几个方式:

回应问题

给予肯定,满足了提问者隐形的“精神需求”,这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归到问题本身,满足提问者的“物质需求”,即尽量通过简短的语言给出有逻辑性的实质答案,这里有几个要点分享一下:

如果遇到疑难问题,不知道怎么回答该怎么办?往下看。

确认解答

有始有终,确认问题->回答问题->确认解答,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非常推荐演讲者在问题回答完成后,再次和提问者确认一下问题有没有解答,一方面能表现出演讲者对提问者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出演讲者的素质。通常,我们可以通过柔和的语调来确认:“不知道我的回答有没有解答您的问题,有问题我们可以再补充或者线下再沟通”。

3 如何应对疑难问题

分享者心态认知

演讲者如果是分享者心态,去掉心理上的权威包袱,当面未知的问题,疑难的问题甚至是敏感的问题,心态上可以做到波澜不惊,此时关于如何回应问题其实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了,至于这个问题回答的效果如何,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分享者心态的几个要点:

如何回答未知问题

前面提到的了演讲者要坦诚真实,面对未知的问题,作为一个普通的演讲者,首先我们要做到 “不知为不知”,其次我们尽可能在在真诚表达的同时,给予提问者一定的正向反馈,起码是精神层面的,要求演讲者做到两层:

如何回答疑难问题

这里简单总结了几个方法,供大家参考: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笔者在准备第一次公开技术演讲过程所学习到的一些知识,未必正确,仅仅是一个演讲新人视角的分享,供大家参考,也期待大家的经验分享,共同进步。最后,推荐两本书《ppt要你好看》、《演说之禅》。

本文写于笔者阿里七周年之际,喟叹于光阴流逝,感恩于周遭万物,虽未达志,未曾悔已。

作者 | 竹涧

本文为阿里云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