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时,孙玲和哥哥辍学学理发。
3个月后,哥哥选择继续当理发学徒,孙玲恳求父母让自己回学校。
初中毕业后,孙玲第二次被家人要求停学,更因农忙而错过了入学报道,只能在一所师资很差的民办学校读高中。
民办学校的老师口音很重,孙玲只能听懂一半。
2009年,孙玲的高考成绩为399分,在她就读的那所高中排第一。
然而,当年湖南二本线文科534、理科471,孙玲离这个分数相去甚远。
落榜的她,和同乡的许多孩子一样, 开始了南下打工的生涯。她坐了14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来到深圳。
孙玲最初在深圳的一家电池厂上班,负责检测电池正负极,慢了就会影响下游的工友。
那时的她每天上12个小时班,住在月租400的郊区合租房。
“整个人就像机器一样,没有丝毫的价值感。”那时,孙玲19岁,月薪2300。
在电池厂做了几个月后,孙玲便想逃离这种生活,她想去学计算机。
这个念头源自孙玲上高中时,有人来学校宣传软件培训班。
有工作人员教孙玲给电脑输入一个命令,屏幕上便显示出来一个“hello world”。“我感觉电脑太神奇了。”孙玲说。
如今回看,“hello world” 这两个单词,冥冥中预示了孙玲之后的人生。
刚开始,孙玲的进修生涯并不顺利。
有路人跟她搭茬,说能帮她找一份可以接触到电脑的文员工作。孙玲填表、缴费,在缴纳了2000块积蓄后,才猛然意识到自己被骗了。闭塞的工厂环境已经让她丧失了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力。
经过那次被骗,孙玲更下定决心要离开工厂,“不能活在那个无知的世界里”。
2010年5月,是孙玲来到深圳的第10个月,她报了个电脑班,学习内容包括Java入门、HTML、CSS、Java及一些SQL基础。学成后差不多可以做Java后端开发员的工作。
然而,完成全部课程需要3万块。孙玲用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8000元,缴纳了第一期学费。
抱着“能学一个学期,就学一个学期”的想法,孙玲从工厂辞职,开始投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