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心理调适的几种方法有哪些,100个心理调适方法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5-02-01 08:02:50

自我心理调适的几种方法有哪些,100个心理调适方法(5)

对自我的不信任,往往是被成长经历塑造的。

最近爆火的电影《好东西》中,小女孩王茉莉没有特长,在学校的乐队里只能做观众。

她说自己喜欢做观众,妈妈王铁梅看出了她的失落,想给她报班学打鼓。

一开始王茉莉不想学,王铁梅没有逼她,而是劝她试试看,如果不喜欢就不学了。

有一次,王茉莉上台打鼓前感到很紧张,躲进柜子不愿出来,妈妈告诉她“不上台也没关系”。

最后王茉莉鼓起勇气上了台,却发现自己“还是不喜欢打鼓”,于是选择了放弃,妈妈也没有反对和打压她。

这个情节让我很触动。

整个过程中,王铁梅充分尊重了女儿的“自我”,也带给了女儿最宝贵的人生体验:

允许她诚实地面对自我

自我心理调适的几种方法有哪些,100个心理调适方法(6)

如果一个孩子的真实自我被父母接纳,就会形成科胡特所说的“内聚性自我”

这是一种对自我的笃定和信任,是一个人产生内在动机,发掘自主性的起点。

拥有“内聚性自我”的人,能够主动地探索自己想做的事。

即使遇到挫败,也能及时修正自我,或者转变方向。

就像王茉莉在作文里写的:

“但我还小,我还有很长时间去发现自己的爱好,不用现在就定下来最喜欢的事。”

与之相反,大部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和自我有关的教育都是“不诚实”的。

不能学自己喜欢的专业或兴趣班,要上“有用的”或“体面的”;

不能半途而废,学了就一定要坚持下去,还要达成父母眼中的成绩标准。

TA 们的自我不是真实的,而是被父母灌输和塑造的。

所以很多人长大后,根本不知道“我喜欢什么,我想要什么”,很容易产生无意义感,即我们常说的“空心病”。

还有一部分人像前文的小慧一样,虽然察觉到不对劲,凭直觉想要长出“新的自我”,却很难做到。

因为这个过程一定会面临挫败和阻挠。

有些是来自外界,比如环境的变化或是父母的反对。

还有些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恐惧——

一个从没体验过“自己说了算”的人,内心是虚弱的、不够稳固的,自然很难完全信任自己。

TA们在行动前,会倾向于先在头脑中不断演练可能产生的结果。

可由于习惯性的“自我批判”,以及经验上的空白,这种评估往往会得出“我不行”的结论,从而抑制行动力。

同时,过去的经验是有惯性的,它即便是错误的,却能带来安全感。

所以遇到挫败时,小慧不会像王茉莉一样寻找新的方向,反而会退行回过去熟悉的模式中。

比如,她会故意拖延下班时间,阻止自己回家学习。

这时,如果再不幸遇到外界的施压,就更难坚持。

这些负面反馈进一步加剧了对自己的不信任,更加厌恶自己。

久而久之,过度的自我厌恶,会让人全盘否定当下的自我,从而产生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如果我想“变好”,就必须完全成为“另一个自我”,一个理想中的自我。

此时,个体想寻找的是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而这几乎不可能,所以难免会产生无力感。

自我心理调适的几种方法有哪些,100个心理调适方法(7)

自我心理调适的几种方法有哪些,100个心理调适方法(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