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提出了“目的论”和“创造性自我”的概念,他认为:
人格中存在一种自由成分,能让一个人有目的地生活,并创造性地重塑自己的生活风格。
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改变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但你必须主动做出选择。
那我们要如何克服自我厌恶,将其转化为“自爱”,逃离“被卡住”的人生状态呢?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说过:
“一个有趣的悖论是,当我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时,我就能够做出改变了。”
因此,改变的第一步就是停止自我批评,看见并接纳真实的自我。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开始,可以试试这个简单的方法:
分别以“我是……”和“我有……”开头,写下10个句子。
接着,通过和自己辩论的方式,逐一判断“我是……”的句子是否正确,并定期更新这个清单。
比如你写下“我是不能胜任这份工作的”。
一段时间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当初想得太绝对了,现在的自己处理工作已经很顺手了。
而“我有……”的清单则会让你发现:你所拥有的内在资源比想象中要多。
比如你可以写下“我有这方面的经验,而且我学习能力很强,我应该对自己有信心”。
慢慢意识到“我本具足”。
其次,学会接纳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世界、接受“改变存在客观规律”的现实。
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说过:“转变是由很长的波澜不惊和很短的惊涛骇浪组成的,这个惊涛骇浪是需要很久的矛盾和纠结来酝酿。”
意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坦然地面对过程中的挫败,不至于被它打倒。
最后,在接纳了自我和现实的基础上,长出新的自我,以更具适应性的方式找到出路。
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壹心理推出的新书《我对自己有办法:如何走出日常生活中的50个心理困境》中,给出了日常可操作的实用方法。
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做出5%的改变”:
将被搁置的计划拿出来,不再去花过多的时间关注效率和结果。
告诉自己:先做出5%的微小改变,无论好坏。
在这个过程中,你要接纳自己,允许一切发生,跟自己的不完美和解。
不管怎样,都要先做出一点点行动,即使这个行动本身看起来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但当你迈出了第一步,就进入了一个“行动-反馈-改进”的正向循环,改变就此发生。
这里面包含了一种“深刻的自我同情”:
接纳自我,相信并尊重我有自己的成长曲线,不必立刻到达顶点;
接纳现实,生命中没有那么多斩钉截铁的改变,但我依然可以在能力范围内做出足够多的尝试。
这本书想告诉在这个时代下,每一个感觉自己的内心被困住、人生被卡住的人:
始终要相信,你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信你拥有无限的潜能,来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个信念可以带给一个人强大的力量,让人不至于陷入无力,而是能够主动做出选择,承担生活的责任。
最终超越自卑,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在这个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人生旅途中,这本书就是你的“自爱行动指南”。
书里从专业角度分析了我们常见心理困境的成因,给出适合大部分人的实用心理学建议,陪伴大家一起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人生办法”。
书中温暖有趣的短文,轻松软萌的心理漫画,温柔而有力量的自我疗愈方法……
都像是一把心灵钥匙,帮你挣脱生活中的枷锁,带你逃离那些黑暗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