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不等于平庸
不敢开始才是
我在网上看到一位中学生提过一个问题:
语文考试里,古诗词默写只占6分,可不可以放弃它,把时间转移给其他部分?
评论区的过来人,回应都很一致——
你这里丢6分、那里放弃5分,这是一个不断放弃的过程,到哪才是个头呢?
的确,十几年的考试规则一直告诉我们,获胜的最优策略是:
每个点都要抓、不要偏科,每一个题目都要努力攻克;
丢分就是失败,而纵容就是扩大失败。
由此发展出的一种普遍思维是:
相比于对成功的渴望,一个人更在乎的是对失败的规避。
于是,在这种思维潜移默化下长大的我们,进入社会后容易:
害怕失败,不敢尝试不确定的事。
因为,如果尝试了但没做好,是对「好学生自我」的一个重大打击。
学校里有很多竞赛,明明一些学生是有潜力的,但他们会担心自己实力不够,推脱着等明年练好了再参加,就此没有下文;
有些人看到了公司的竞聘机会,但觉得自己在部门里没有优势,害怕会丢人,没竞争就先自我否定了。
很多人宁愿错过、也接受不了做错,但人生不是做题目——
失败不等于平庸,不敢尝试才是。
如果对失败和失控的恐惧主导了人的决策行动;
那么这个人会非常在意每一个微观动作是否做好,同时也规避任何不确定带来的失败风险。
而很多有成就的人并没有将失败视作一个打击自尊的结果,而是达成他目标的一个手段。
因为大多数不平凡的成果,它们的必要条件就是失败。
早年我听过《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的经历:
一名中年离异的女性,深陷抑郁症,名不见经传,想要出版的小说题材又未经市场检验;
在被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接受前,她被12家出版社无情拒绝。
同样的,中国作家刘慈欣在写出《三体》前也写了很多少有反响的中短篇小说,他的投稿也遭到多次拒绝。
如果我们纵观作家们的生涯——
接连失败似乎是他们的共同经历,而一击必中的天才反而才是少数。
看似是划破天际的成功,其背后一定有大量的试错。
而被拒绝,才是一个作者的必修课。
同样的,我在生活中也亲眼见过因为大量试错,而不断成长的故事。
有一次我担任了公司中级干部的选拔面试官,一名入职半年的员工述职之后,我给了她一个压力提问:
你才来公司半年,你的对手都是3年以上的经验,你知道你能拿到晋升的机会其实不高吗?
她说自己很清楚这次竞聘她会失败,但认为失败是必要的;
因为只有来了这里,看到别人是怎么样的,她才能看到工龄以外的进步空间。
很多时候,不参与、不在场,确实能够避免失败,也同时也避免了跨越失败这条通道之后所能获得的成长。
这次竞聘中,她不出意外地落选了,但后来我听说她在一年内得到了破格提升。
有些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想:
我可不可以再修炼一下自己,等到更有能力了或许能避免失败?
而事实是:
即使你等到下次,失败也极有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