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莲是热带著名水果之一,原产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东南亚一些国家种植较多,其中以泰国种植最多。榴莲果实足球大小,重约1.5至2.5公斤,果皮坚实,密生三角形刺,果肉是由假种皮的肉包组成,肉色淡黄,粘性多汁。
成熟度指标
随着成熟,果实外部颜色从暗橄榄绿变为淡黄绿色。成熟后,果实会掉到地上,但在这之前可以小心地人工采收,并在4到6天内完成后熟。
果实易脱落性可作为成熟度指标。在采收榴莲时要带果柄。
质量指标
果实大小(重量)、形状、颜色、无病虫害、无机械伤和腐烂;
内部品质:色泽和风味好,质地细腻,无湿芯或褐变;
气味:正常的新鲜榴莲气味是非常香甜的,伴有洋葱味和淡雅的果香,非常好闻。但如果采摘时间过晚、榴莲在树上过度成熟,就会散发出硫磺气味。
采后处理和贮藏
温度:13~15°C,达到采收成熟度的果实储存期为3-5周,已后熟的果实储存期7-14天。
相对湿度:90~95%。
呼吸强度:榴莲为呼吸跃变型果实,在13°C时呼吸强度为6~60 ml CO2/kg·hr,在25°C下为100~250 ml CO2/kg·hr(不同品种,数据略有不同);
乙烯生成率:在13°C时为1~7µl/kg·hr,在25°C下为6~35µl/kg•hr,具体取决于品种和成熟阶段。
对乙烯的反应:乙烯(100ppm)处理可以加速果实的后熟和开裂,去除乙烯可以延缓其后熟进程。
CA气调的作用:
在14°C的下,3~5%的O2和5~15%的CO2会降低果实的呼吸强度和乙烯产生率,延缓成熟,并将其采后寿命延长至8周(在空气中为5周)。
采后病害
冷害:症状包括果实表面(尤其是刺之间的凹槽)变黑,以及无法正常后熟,表现为淀粉转化为糖的能力丧失。不同品种对低温的敏感性各不相同,但在5°C下储存一周或10°C储存两周都会产生冷害。
果实后熟不均匀。假种皮的一部分仍然坚硬呈皮革状、颜色发白、没有特有的香味。较大的果实可能比较小的果实更容易患上这种病害。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与尚未确定的采前因素有关。
水芯:果肉呈现水渍状。这是由于采收前的降雨造成的。
病理性疾病
果实腐烂可能是由棕榈疫霉引起的。症状首先表现为外皮上的小水渍状病变,这些病变合并形成深棕色病变,随后出现白色粉末状孢子囊。控制策略包括在收获前一个月左右使用*菌剂,尽量减少收获和处理过程中的机械伤,并使用良好的卫生和温度管理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