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鸡的体型一般比较大,公鸡甚至可以长到5公斤以上。但这些观赏鸡是作为宠物培育的,不需要这么大的体型,甚至约小巧越好。
于是,家鸡小型化就成了观赏鸡培育中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了家鸡矮小化的基因因素,发现世界各地不同的矮小鸡品种并非源于同一个基因变异。
中国的元宝鸡的体型由BMP10基因影响,马来西亚塞拉矮脚鸡矮小化的重要基因是IGF1和POU1F1。二者的矮小化是多次独立选育的结果。
另外,家鸡的卷羽性状同样也来自基因突变。科学家在2012年确定了家鸡卷羽性状源于基因编码区的片段缺失。
通过对家鸡基因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育观赏鸡品种,甚至也能改善家鸡养殖业的生产。比如上述的卷羽性状,能让家鸡的散热能力得到提高,改善热带高温地区家鸡的生产性能。
看起来人类对家鸡的改造已经非常深入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家鸡还是保留了很多野生习性,与宠物狗宠物猫相比,驯化程度其实并不高。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