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颜老如今已年逾九旬,仍身体健康,面色红润,双目炯炯,思维清晰,还能出门诊,还能参加视察新校区等活动。
说起大枣,它能补血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事实。颜老早上喝红枣水的习惯坚持了三十年。
【做法】
把枣倒在锅底倒满一层,加水以水没过枣两指到三指为宜,用大火煮开,小火炖20分钟,放凉后放冰箱里备用。每天早上吃六到八颗吐皮吐核的红枣,喝红枣水。
【功效】
红枣有益气养血,健脾安神的功效。
【注意】
“老年人吃枣一定要注意剥皮,(枣皮虽然有一定的营养成分)枣皮不易消化,而且适量不宜太多,一天3个左右就行了。”
4、西洋参汤:喝了70年朱南孙:(1921年—),上海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其祖父朱南山、父亲朱小南先生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妇科学家。1991年被定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
朱南孙常被人说“看起来才70岁”。事实也确实如此,除了听力稍有下降,她皮肤、视力、记忆力都不错,血压正常,身材苗条,体重始终保持在50公斤左右。
保健品一口不吃,但这碗西洋参汤一直不断。“我基本上不服用什么补药,像广告中那些疗效“神奇”的营养品,我从来没有怎么尝试过。我更倾向食补。”
【组方】
取枸杞子 15 克,西洋参 6 克。
【做法】
隔夜煮好即可。早上起来温一下就可以吃了。
【功效】
西洋参性平,四季都适合,有滋阴补气之效;枸杞子养肝肾,还能补血、明目。
【注意】
这个分量是两天的量,脾虚的人放两三颗红枣,肠胃不好的不建议喝,咳嗽、感冒没完全好的停喝几天。
5、一杯药茶:喝了几十年李济仁:(1931年—)安徽省名老中医、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卫生部首批认定的“国医大师”。
2016年,记者采访李老时,已经年近85岁李老,鹤发童颜,笑容可掬,待人亲和。看他神采奕奕、思维敏捷,很难把这位健康老人和“三高”联系起来。
其实李老在40岁时查出高血脂、50岁查出高血压、60岁的时候查出高血糖。后来,李老下定决心战胜三高,终于找到一款药茶,喝了几十年,成功逆转了三高。“这杯保健茶,一共有4味药材,但并不是什么名贵药材,在普通药店全都可以买到,加起来不过几块钱。”
【组方】
适量黄芪与枸杞,15克或20克黄精,10克西洋参。
【做法】
泡好后要用盖子盖一下,温热一下。把这个水喝完了,然后又加点开水,又温一下,然后倒下来再喝。早上泡起,泡到晚上,(黄精、西洋参、枸杞子)三味药都可以吃下去。
【功效】
黄精用于气血调和,加上黄芪补气,所以这碗茶又可以降低血糖、降血脂。血脂高的话可以再加两种药,葛根15克,泽泻8克到10克。有的血压高的话,可以加一点生杜仲、菊花,血压高红参就少吃。
【注意】
1、不是说吃这个药方就不用吃降脂药、降压药和降糖药了,还是要遵医嘱坚持服药;
2、中医讲究辨证,每个人体质不同,用这个方子之前,最好还是请教一下医师。
6、萝卜和姜:一年四季常吃王永钧:(1935年—)第二、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中医肾病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
王永钧在年轻时也曾是位肾病患者。因为一位西湖船工给的偏方,他在肾病治愈后辞职学医,还总结了一套独特的护肾经。
如今83岁的王永钧,一周仍坚持看四个半天门诊,其余时间在工作室整理临床经验、著书立说、搞学术研究,还在病区会诊疑难病人,工作量一点都不轻松。但是他走起楼梯一步两个台阶,显得很是轻松。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王老平常最常吃的就是萝卜和嫩姜。
【做法】
“夏天,我将嫩生姜切成薄片,加糖、醋、酱油后凉拌冷藏,平时就着泡饭吃,可以散寒。我还常买白萝卜煮汤喝,可以化湿。肉汤里嘌呤高,尿酸高的人可用腌制晒干后的虾仁干煮萝卜,这样更健康。”
7、饭前仨枣:吃了50年陈淑长:(1940年—),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擅长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及外科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