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唐·王勃《滕王阁序》
滕王阁的风掠过王勃的青衿时,他正攥着被雨水洇湿的名帖。
都督宴席上的琉璃盏映出他寒酸的襕衫,"三尺微命"的自嘲混着江雾,却在"一介书生"的顿挫里,迸出比佩玉更清越的响。
王勃认为自己在浩瀚宇宙中,只是一粒毫不起眼的微尘,身世平凡,命运难测。
更是直白地道出自己的文人身份,没有权势加身,唯有满腹经纶。
可在我看来,这绝非简单的自我贬低。
王勃于高朋满座的滕王阁盛会之上,用这样谦逊的开场,实则是一种智慧。
他以低微姿态为铺垫,更能凸显出后文才情的喷薄而出。
就好像积蓄力量的弹簧,压低身段是为了更高地跃起。
他内心深处,必定怀揣着远超常人的抱负,只是暂时收敛锋芒,借这自谦之语,让众人的目光在惊叹其文采时,更能铭记他这个看似平凡的 “一介书生”。
王勃的自白不是卑微,是所有平凡灵魂的倔强。
明知如苔米般渺小,仍要在属于自己的方寸间,开出不谢的、文人的花。
【2】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
李白开篇一句毫无保留地告知韩荆州,自己不过是陇西出身的平民,还漂泊在楚、汉之地。
这看似平淡的表述,却透着一种历经沧桑的豁达。
十五岁的少年时,仗剑天涯,怀揣着满腔热血,四处拜谒诸侯。
他定是身姿矫健,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无畏,一心想要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到了三十岁,李白已然文采斐然,又开始周旋于卿相之间,试图凭借才华谋得施展抱负的机会。
尽管他身形不够高大,可内心的壮志豪情,足以碾压万千人。
在我看来,这就是李白,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不会磨灭心中的理想,始终勇往直前,渴望在这世间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白的傲气从未消散,它藏在每个小人物的工具箱里,在被生活压扁的褶皱里,倔强地生长着。
那是老周锥子刻的剑痕,是男孩吉他弦上的月光,是所有"布衣"的骨头里,不肯低头的、万夫莫敌的光。
【3】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回顾往昔,描绘出一段意气风发的年少时光。
那时的他,凭借着出众的才华,早早便成为了京城的座上宾,仿佛一颗初升的新星,在文人雅士的世界中崭露头角。
万卷书籍在他眼中,是知识的无尽宝藏,被他细细研读、消化。
正因如此深厚的积累,才使得他创作诗文时,灵感如泉涌,仿佛有神力相助。
他对自己的赋作和诗作极为自信,觉得可与扬雄匹敌,与曹植比肩。
在我看来,杜甫这份自信并非盲目,从他留存至今的诸多经典诗篇便能看出,他确实担得起这般自夸。
那时的他,满怀着壮志豪情,对未来充满期待,只待在文坛与仕途大展身手,而这些诗句,便是他青春才华的有力见证 。
杜甫的自负不是轻狂,是每个时代的"观国宾",在命运的褶皱里,固执地捧着半卷诗书,把"如有神"的期许,熬成了照亮寒夜的、倔强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