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朝阳法院2016年审结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案件1件,2017年增至6件,其中就有1件因快递单泄露个人信息的案件。从统计结果看,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源头在快递信息之外,还包括互联网公司、酒店、外卖等,多为掌握个人信息的员工利用职务之便将个人信息出售获利。
法律规定
为应对快递信息泄露这一问题,《快递暂行条例》专门设置快递安全一章,其中第34条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应当保护用户信息,不得出售、泄露或者非法提供快递服务过程中知悉的用户信息。根据我国《刑法》第253条的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购买和收受公民个人信息的定罪量刑标准以及相关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规定。
在快递业实行实名制之后,快递用户的信息含金量陡然增加,这直接导致买卖快递信息这一黑色产业逐渐壮大。作为消费者,在填写收件地址时,可尽量避免填写较为明确的家庭地址,如有快递代收点,可填写代收点地址,同时在丢弃快递包装时,应将个人信息进行涂抹,以此减少个人信息的外泄,维护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