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建的建筑多为木结构建筑,所以受到材料制约和功能需要,不像是现在,可以建设成高跨度,采用钢筋混凝土,实在不行就用钢结构来做大跨度的建筑。那个时代每一单体的建筑在平面上都要采用若干柱子来承托上部梁架。古建筑中的木质柱就显得最重要了。也有是根据朝代建筑等级的要求和财力决定建筑的长宽。各个朝代大同小异都有不同的要求。
一、唐宋时期的进深、面阔尺寸
根据记载,在宋时期就有传统标准,【心间不越18尺】,意思就是说对于殿堂、厅堂的心间面阔都是18尺,而次间、梢间 可逐次减一尺或酌情处理。按唐宋营造尺折未公制,就是心间面阔为5.3---5.6米,(相当于现代模数制)至于余屋面阔要小于此数,可根据现场功能需要酌情而定。(有点绕,对下图看)
古建筑木柱按位置分,有檐柱、金柱、山柱、中柱、瓜柱等,柱子的外形细部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所不同。
接下来我们就介绍古建筑木柱的基本特征
柱网结构
一、了解古建筑木构架,先要理解古建筑的柱网结构
建筑平面柱网排列形式与建筑平面、建筑体量、建筑功能、屋顶形式有关。
柱网排列: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大殿(唐)
柱网排列: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
柱网排列:北京市长陵稷恩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