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人工繁殖成功案例,人工干预黄鳝繁殖过程的方法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5-04-13 20:24:50

做受精实验的那段时间,从春到秋整整四个月,李忠每天睡觉不超过三个小时。出苗后,整整两天两夜,他不眠不休泡在实验室,实验的成功让他忘却了身体的疲惫。等到10月份研究结束后,紧绷的精神稍一松懈,李忠就病倒了,躺了两个多月才能下地走路。

产业示范,他一路走得跌跌撞撞

技术研发完成了,能否适应市场?产业是块试金石,但谁想,这一试就是跌跌撞撞的4年。

2016年,李忠开始了艰难的产业示范。由于没有科研经费的支持,繁殖设施的设计、试制、修改都由他自己一点一滴拼凑出来。他的第一次实验在几名农民兄弟家的屋棚展开了。

黄鳝人工繁殖成功案例,人工干预黄鳝繁殖过程的方法(5)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6年一场大暴雨,将李忠在荆州的试验场全部淹没,颗粒无收。但他没有放弃,重新在农户兄弟的屋棚内进行实验,终于在安徽滁州和湖北潜江获得了小小的成功。

多年的心血终于有了收获,李忠被巨大的喜悦冲昏了头脑,2017年他盲目扩大了苗种生产规模,这个冲动的行为,却将他推向了最低谷。

2017年,踌躇满志的李忠在长江流域找了5个兄弟开设了示范场验证技术,但没想到,6月中旬集中爆发的病毒,让他们在一周之内损失了500多万种苗。

突如其来的病害,让本就不看好李忠的围观者更加确信——黄鳝规模化人工养殖是不可能的,一时间质疑声、风凉话接踵而至。面对质疑,李忠只能咽下苦水,寻找解决办法。

他痛定思痛,调集了每个示范场的繁殖记录,检查了上千条记录和数据,逐一对比分析,最终找到了防范参数。随后通过2018年的测试,证明了该参数的正确性。

事后,李忠总结道:“我当时太心急了,试验场设备简陋,不能控制温度,抵御不了梅雨季节骤变的天气,这对于育苗工作来说是毁灭性的。”

牵手张沟,开启黄鳝之都新篇章

就在李忠陷入人生低谷之时,张沟镇政府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作为中国黄鳝之都,张沟养殖户只能从荆州、天门等地购买黄鳝种苗,由于价格高、存活率低,导致收益不稳定。如果突破了人工育种卡口,就能补齐产业链上的关键短板。

黄鳝人工繁殖成功案例,人工干预黄鳝繁殖过程的方法(6)

2017年7月,张沟镇副镇长卢华伟偶然得知李忠的事儿,立即与该镇人大主席李军红、黄鳝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陈振华一同前往荆州实地考察。随后,该镇相关负责人三次拜访,并向李忠承诺,“要资金给资金,要土地给土地。”

被打动的李忠,在2018年3月来到张沟。短短一个半月,一个投资120万元、占地5亩的黄鳝繁育基地就建成了。

但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是,原本已经轻车熟路的繁殖工作,却又一次碰了壁,第一次繁育出的十多万尾苗种在一周内全部死亡。

张沟镇先后为基地添置过滤设备、专用消毒温棚、接通自来水,终于让黄鳝规模化人工繁殖研究走上了正轨。

很快,李忠得到了业界认可,2018年长江水产研究所支持科研经费60万元,2019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支持科研经费30万元,随着研究经费与人员的逐渐充足,各项研究越来越顺风顺水。

黄鳝人工繁殖成功案例,人工干预黄鳝繁殖过程的方法(7)

截至目前,由李忠提供技术支持的6家合作社累计出苗超过100万尾,幼苗培育成活率95%以上。仅位于张沟的忠善黄鳝工厂化繁育基地就有网箱6000余口,其中全人工孵化幼苗80余万尾,预计产值500余万元。

 “科技不是人们想的那样神秘和遥不可及的,我的这些技术就是为老百姓的网箱和餐桌服务的。”李忠期待,在接下来的三年中,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探索和完善黄鳝新品种的选育、疾病防控、品质管控等各项技术,同时建立30个年产超过千万元的合作社,其中在张沟镇大力建设黄鳝繁育基地,通过技术带动老百姓就业致富。

(文、图/记者 陈亚东)

,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