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老菜的江湖 壹宅壹院
文字:老菜 | 图片:图虫
前一段时间,国内经济前景黯淡,国际关系紧张。
我和老袁坐在帝都大西山的院落里商量应对之策。
老袁是苦孩子出身,家里总会囤积一些干粮,防备兵荒马乱。
“咱们得种一些番薯、玉米和土豆!”他斩钉截铁地说。
老袁大学的专业是历史,作为国家一级编剧,他对社会的认知清醒又兼具想象力。
我们从城里搬到乡下住了两年多,各自的院子都有菜地,种植了蔬菜瓜果。
庙堂高深,江湖幽远。茶余饭后,偶尔聊聊国事、家事,还有农事。
譬如:番薯这种原产于南美洲的玩意儿,为啥会成为中国人消除生存焦虑的首选之物呢?
NO.1 番薯的际遇
400年前,番薯,以一枚偷渡者的身份来到中国。
番薯,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不同方言区有着各自的称谓:
红薯、甘薯、红芋、番芋、地瓜、红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番葛…
番薯来到之前,无数中国人已经在战乱和饥荒中沦为饿殍。
明朝万历年间,在吕宋(菲律宾)经商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陈经纶父子俩,谋划将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引进到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的家乡。
当时菲律宾为西班牙殖民地,严禁甘薯出境。
陈氏父子将薯藤绞进汲水绳中,涂抹污泥,躲过关卡的检查,连续航行七天,终于将此奇货带回到福建。
番薯传入中国后,显示出强大的适应力。越是贫瘠荒凉,它越是藤蔓葱茏,蓬勃旺盛。
番薯的亩产量能达到五千斤,是稻谷的二十倍。加上“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所以迅速在闽地推广传播开来。
后来江南水患,五谷不收,饥民流离。科学家徐光启自福建将番薯引种到淞沪上海一带,随之向周边的江苏传播,番薯成为济世救民的宝物。
清朝,番薯已经普及到浙江、河南、山东和华北平原。
清乾隆时期,朝野上下积极推广,番薯先后在云贵川等西南地区开花结果,成为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因康熙乾隆时期人口数量持续增长,有人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番薯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