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人们有佩戴荷包的习惯,不仅可以起到装饰的功能,还能装携小物件,更能达到清新空气、使衣物留香的效果,所以深受历代人们的欢迎,尤其在民间具有重要的地位。
绣荷包是手工类的女红技艺之一,源自中国妇女传统的刺绣艺术,在经过上下几千年的传承延续,已经逐渐衍化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又一灿烂的文化瑰宝。在众多手工刺绣艺术品种,荷包不仅具有盛放香料物件的实用性功能,同时也承载着刺绣女子的智慧柔情,体现了世代民众的审美情操和人生哲理。
- 1、忆往昔岁月峥嵘——荷包刺绣的昔日溯源
古代人们称荷包为"荷囊",其源来可以追溯至先秦甚至更早的时候。那时的生产力相对来说比较低下,荷囊的制作材料比较单一,主要是皮革一类,用来装盛比较小巧的物件。荷囊上的刺绣工艺也是十分粗糙,直到战国时期才趋于工整,不过此时的针法多以锁绣为主。1980年新疆出土的战国荷囊就是用羊皮缝制而成,整个荷囊呈长方形,长6.7厘米,宽3.7厘米,囊口有皮带,用于挂配,两边皆以皮条缝接。
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这种形制的荷囊也不是人手一个那样普遍,只有那些身处上层阶级的达官士族才有能力和资格拥有。是以佩戴极为精巧的刺绣荷包,不仅是用来装饰观赏,更是一种尊贵身份的象征。
汉代时有将塞入香料的荷包挂在床角边的喜好,认为其不仅能清新空气,还有辟邪祛秽的功能。汉以后至三国两晋时期,荷包的习俗一直沿用不断。 1995年,新疆又出土了汉晋"金池凤"香囊,以"金池凤"锦为面料,白色绢布为底料,两端缝以白色绢条封口,简洁朴素。
三国时期,香囊可以用作定情之物。《晋书》中有载:"梦行水边,见一女子,猛兽自后断其鞶囊"。不仅如此,荷包还是古代官吏早朝必备的"公文包"。《宋书》中有官员佩戴荷包的记录:尚书令、仆射、尚书有用紫皮包裹之物——笏。他们的朝服肩上有紫生袷囊,称为紫荷。
在唐朝。随着刺绣品越来越普遍,深受当时妇女的喜爱。在陕西长安出土的永泰公主墓中,就有刻画佩戴鞶囊妇女形象的壁画以及陶俑。唐代的荷包多为圆形,上面绣有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样,此时佩戴荷包的人已经不限于上层阶级,无论性别年纪、身份地位,皆可佩戴荷包。
到了宋代,妇女尤其喜爱佩戴荷包,且这些荷包不只是局限于自己缝制,市集上也是随处可见,至此荷包的使用已经越来越普及。明清时期,荷包也叫"茄袋""顺袋"。"凡遇外出游幸,……各穿窄袖,束玉带,佩茄袋……"《旧都文物略》中曾经记载,有裁衣制鞋的妇女,擅长缝制荷包,她绣制出来的的荷包花样万千,享誉全国。这就表明,当时已经有了贩卖荷包的荷包店,专门售卖各式荷包。且此时的荷包,为了凸显佩戴者的富贵身份,极其追求繁缛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