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典案
24 司 马 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等多种途径理解词句的意思,生生、师生互动交流,重点研读故事的高潮部分,理解全文大意,掌握全文的主旨。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文独具魅力的语言,感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形式的精美和内容的丰富,提高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感悟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难点】
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言文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4.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1出示司马光图片。
同学们,看着这幅画,你们想到了什么?
预设:他是谁?他是哪个年代的?
小结:这个人就是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是谁呢?老师把他的名字写下来:司马光(板书)。谁来读一下?
谁来说说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呢?
预设:司马光砸缸。
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光》这一课,看看你还能得到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
通过人物介绍引出故事,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2页,先自读课文。希望大家遇到生字词能多读两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同学们的朗读情况。
课件2出示生字。
(1)指名读,齐读,去拼音读,领读。
(2)书写指导。
3.今古对比,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1)同学们再读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指名简单交流。
预设:字数比较少;文章简短;有些词语难理解。
(2)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小结:这样的文章叫文言文,文言是指古人写文章时使用的语言。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板书:简练)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4.明确文中人物,读出停顿。
(1)提问:本文的主人公是司马光,文中哪个字指的就是司马光?除了司马光,文中还有哪些人物?
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人物。
(2)组织学生交流。
①指名回答。预设:群儿、一儿、众、光、儿。
②提问:这些人物分别指谁?引导学生区别"群儿、一儿、儿"。
(3)朗读停顿指导。
①现在,请听老师范读,你们可以拿出铅笔,一边听一边体会,在该停顿的地方做上记号。
课件3出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②请大家跟着老师小声读。
③合作诵读。(人物——事件)
5.谁能给大家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小结:司马光砸瓮救友。
设计意图: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提示学生朗读文言文的停顿方法,进而学会总结课文内容。
三、借助注释,感知课文大意。
课件4出示要求:借助课文注释,了解句子的意思,四人小组合作说说文中的人物都做了哪些事。
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的起因。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院子里)从哪个字可以看出?(庭)大家找到这个字了吗?我们做上记号。
(2)故事里的人物是谁?(群儿)
(3)这群孩子在做什么?(戏)
"戏于庭"就是……(抽学生翻译),"于"就是"在"的意思。
谁能把我们刚才理解到的信息连起来,说一说?(翻译全句)课件5出示:司马光和一群小朋友在院子里做游戏。
司马光和一群小朋友在院子里做游戏,肯定是玩得非常……(生:开心、高兴)就让我们高高兴兴地把这句话读一读吧!(齐读)
课件6出示:群儿戏于庭。
2.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过渡)
指读(课件7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注意"足跌/没水中"的停顿。(指导:范读、齐读)。
(2)原来,院子里有个东西,是什么?——"瓮"。
大家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个字的意义的?——注释。
没错,借助注释理解相关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还可以结合课文插图看看"瓮"的样子。
(3)在本句中,哪些字是你们在阅读中弄明白的?
"足""跌""没"……(汇报学习情况)
(翻译本句)课件8出示:一个小孩爬到瓮上,失足落入瓮中被水淹没。
看着自己的小伙伴掉进这么大的瓮里,危在旦夕,真让人……(生:着急)谁能用焦急的口吻来读一读,尽量读出紧迫的感觉来?(抽读、范读、齐读)
3.在这危急的关头,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
课件9出示:众皆弃去。
(1)范读、自读、反复读,"其义自见",试一试。
(2)通过阅读,大家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皆""弃""去"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众皆弃去"。
(板书)众:弃 去
(翻译)课件10出示:其他的孩子都放弃而离开。
想象一下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心理、动作。(进一步理解体会)
4.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课件11出示:光持石击瓮破之。
想象司马光的动作和神态。
情景感悟:请一位学生上台模仿。
(1)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2)通过朗读体会,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要用力等。)
(3)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他砸瓮之前心里的想法。
5.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课件12)
同学们想一想:"水迸"是什么意思?水从瓮里向外涌出。
(板书)儿:得活
6.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7.从司马光砸瓮救人这件事,你觉得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板书:沉着 聪明)
根据回答指导阅读:那你们能不能也来沉着冷静地(或带着佩服的语气……)读一读呢?
设计意图: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走进故事,创设情景朗读,体会人物的品质。
四、课堂小结,讲述故事。
《司马光》这篇古文篇幅极短,同学们是否可以发挥想象,再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具体,更生动呢?大家先想一想,想好了对同桌说一说,让他提出建议。
(教师巡回指导)动作、心理、语言……
设计意图:
生动的故事配上精彩的动作,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五、指导背诵。
1."好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成诵有收获"。这节课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初步领略了文言文的魅力。现在,就请大家熟读成诵,并把它放进自己的知识宝库里吧!
2.(指导背诵方法)同学们都背得很认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了适合的背诵方法。老师背诵古文时,一般会先想故事的内容,再背。想一句,背一句,就容易多了。不信,我们来试试?(教师说句意,学生背对应的句子)
设计意图:
背诵并感受文言文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特点,进一步领略古文的魅力。
【板书设计】
24 司 马 光
众:弃 去
光:持 击 破 (沉着 聪明)
儿:得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通过对比,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3.体会司马光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13出示本课会写字,请学生将字填入对应的括号中,齐读。
登 庭 跌 众 持 弃 司
( )马光
群儿戏于( ),一儿( )瓮,足( )没水中。( )皆( )去,光( )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二、再读课文,了解司马光救人的过程。
1.课件14出示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思考之后,同桌交流。可以把小孩跌落水中后,文中人物动作的相关词语圈出来,多读几遍并体会。
2.组织学生交流圈画的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一:学生圈画"众皆弃去"。
(1)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瓮"。那课文中的"瓮"到底有多大?
预设1:通过看插图发现,这个"瓮"比司马光还高。
预设2:小孩子一掉进"瓮"里,就会被淹没,甚至会被淹死。
(2)提问:此时此刻,这个孩子面临着怎样的危险?
学生自由说。预设:情况危急,需要立刻解救落水的小孩。
(3)过渡:面对这么危急的情况,其他孩子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想象其他小孩当时的表情和反应,比如:有的吓哭了,有的哭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预设二:学生圈画"光持石击瓮破之"。
(1)提问: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其他孩子都慌了,吓跑了。这时候,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2)指名读句子。提问:这时你看到了怎样的司马光?(相机板书:沉着冷静)
(3)提问: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司马光当时心里可能在想什么?(学生自由说)此时此刻,你看到了怎样的司马光?(相机板书:聪明机智)
(4)指导朗读。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3.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由瓮的大小了解当时情况的危急,再对比其他孩子的表现,联系自身的经验和想法,以此来进一步体会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1.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吗?学生自己练说。(提示:可以借助注释来说,还可以观察图中人物的表情,想象当时人物的心理和语言,把故事说得更精彩。)
2.指名说,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补充,点评标准如下:(课件15)
(1)能把故事说清楚,语言基本通顺流畅。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
(3) 能够加上自己的想象(人物的表情、语言、心理等)。
设计意图:
借助注释和插图中人物的表情,再想象当时人物的心理和语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通过对比,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1.出示文言文和学生所说的故事内容。(课件16)
2.学生默读,对比、交流两者的不同。
预设:文言文字数少,语言更简练;现代文的故事内容更丰富,更容易读懂。
3.引导学生了解、感受文言文言简意赅的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在说不同之处时,可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挥。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交流,总结方法。(课件17)
方法1:反复诵读,读出文言文的节奏。
方法2:借助注释、插图、听过的故事等了解文言文的内容。
方法3:和现代文比一比,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
通过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总结,为学生将来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24 司 马 光
司马光:沉着冷静、聪明机智
25 掌 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默、势"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落、调",会写"掌、班"等13个字,会写"掌声、文静"等17个词语。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心情变化并与同学交流。
4.能从第二至四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进行复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词语理解句子,借助句子体悟情感,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感悟掌声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等句子,体悟人物的心情变化,感悟掌声的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默、势"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落、调",会写"掌、班"等13个字,会写"掌声、文静"等17个词语。
2.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了解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设疑导入。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掌声得用手拍出来,所以"掌"字的下半部分是"手"。书写"掌"时应该注意什么呢?(上半部分写得扁一些,宽一些,下半部分要舒展。)
读了课题,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预设:《掌声》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
课文为什么以"掌声"为题目?
同学们提出问题了,接下来我们认真读课文,一定能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出示课题,让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疏通字词。
1.课件1出示初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本文要求会认、会写的字和词语画出来,多读几遍,读准确。画出不懂的词语,并猜猜意思。
(3)想一想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独立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2.我来考考大家刚才读得怎么样。瞧,词语来了,快和它们打声招呼吧!
(1)课件2出示:生过病 落下了残疾 姿势
因为她小时候生过病,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要特别注意句子中哪个字的读音?
出示多音字:
提示:"姿势"的"姿"是平舌音,"势"是翘舌音。
(2)课件3出示:调来 情况
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
这个句子中需要注意哪个字的读音?"调"在这里读什么呢?
出示:
指名读,齐读。
(3)下面还有一些词语,谁来读一读?
课件4出示:
第一组:掌声 全班 默默 离开 腿脚 轮流 投向 刚刚 摇晃 热烈 勇气
第二组:镇定 讲述 普通 忧郁
联欢会
齐读。
设计意图:
先列出带有多音字的词语,再放回句子中,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三、前后对照,感受英子的变化。
1.同学们,课文中的掌声是送给谁的?(板书:英子)英子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2.提问:从课文第1自然段中你看到了怎样的英子?
学生自由朗读后交流:自卑、忧郁、不快乐、孤独……(板书:自卑 忧郁)
3.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
预设:"默默地"。
课件5出示句子:(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大屏幕显示红色"默默地")
刚才同学们都说英子与别人不一样,老师也觉得是这样。谁来说说自己在学校的情况?
生畅谈自己在学校的情况。
是啊,我们每个同学都有幸福、快乐的童年。
当我们在愉快地唱歌、跳舞时,(生齐读)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当我们在操场上奔跑、游戏的时候,(生齐读)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当大家在教室里谈笑风生时,(生齐读)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4.是啊,那是教室的一角,更是孤独的一角,谁愿意读读这句话,体会英子的孤独呢?指名读。
(指导:"总是"读得重一些,"默默地"读得轻一些)
5.看来,同学们都很理解英子。那时的她不爱说话,默默无闻。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还可以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英子的与众不同?
预设:"早早地、最后一个"。
课件6出示句子:(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1)提问:她为什么要这样?
预设:因为她小时候生过病,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所以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因为不愿意让别人看见自己走路的姿势,所以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因为不愿意让别人看见自己走路的姿势,所以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2)提问:她在害怕什么?
预设:她怕别人嘲笑自己。她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
大家说得很好,我也觉得她是在逃避。身体的残疾使她的内心蒙上了一层阴影。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英子的痛苦和孤独。(齐读)
评价:多么自卑、忧郁、孤独的孩子啊!
6.过渡:那时的英子对生活已失去了希望,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英子,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变得怎么样了呢?谁来读读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现在的英子变得怎样了。
指名汇报。(活泼、开朗、自信)
板书:开朗 自信
7.我们真为英子的变化感到高兴,那么你们能读出她的活泼开朗吗?请大家齐读第4自然段,感受英子的变化吧!
8.英子为什么会有这样惊人的变化呢?请用一个词回答。(掌声)
四、课堂小结。
刚才大家交流得真好,请同学们结合板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后出示课件7:课文生动地记叙了一个原本自卑、忧郁的残疾女孩在同学们鼓励与关爱的掌声中变得开朗、自信的故事。
掌声的力量到底神奇在什么地方呢?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感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心情变化并与同学交流。
2.能从第二至四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进行复述。
3.品读感悟掌声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齐读课题:掌声。
掌声是送给谁的?
本文讲述了英子的什么故事?
英子在掌声前后有怎样的变化?
一个自卑、忧郁、孤独的小女孩变得开朗自信了。
(板书:自卑、忧郁、孤独 自信、快乐)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为领悟掌声的内涵作铺垫。
二、品读感悟,领悟掌声的内涵。
1.一个自卑、忧郁、孤独的小女孩变得开朗自信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切都归功于"掌声"。
课件8出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掌声在课文中一共响起了几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用横线画出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句子。在特别有感触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
2.分析句子,体会人物的心情。
(1)课件9出示句子: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英子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她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自卑、紧张)。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表现英子此时自卑、紧张的心情呢?(立刻)她想走上讲台去吗?(不想)她能不上去吗?(不能)
假如你就是英子,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
(2)课件10出示句子: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①此时此刻,英子真是左右为难,万般无奈。句子中哪个词最能体现出她的这种心情?(犹豫)
②"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英子在犹豫什么?(上讲台还是不上讲台)
③如果你就是英子,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用"如果上去……;如果不上去……"的句式说一说)
预设:如果上去,新老师和同学们都会看见我走路的姿势;如果不上去,老师会失望的,同学们会更瞧不起我。
④犹豫之后,英子又是怎样做的?再读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出英子怎样的心情?
预设:我从"慢吞吞"的动作体会到了她不愿意上讲台。
我从"眼圈红红的"的神态体会出她内心很痛苦。
⑤大概你们就是最理解英子的人了,你能读出她的痛苦和无奈吗?
(3)课件11出示句子:
A.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B.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走上了讲台。
①读一读以上两句话,体会有什么不同。(从"终于"可以体会出英子犹豫的时间长及大家的期待。英子"一摇一晃"突出表现了她内心巨大的压力。)
②在众目睽睽之下,英子一摇一晃地走着,几米远的讲台显得那么遥远。此时,她会有怎样的心情,会想些什么?
预设:她心里一定很难受,并且还会担心大家看不起她,嘲笑她。
她会想:完了,同学们一定会笑话我的。
③此时英子内心充满了痛苦、无助,甚至快要哭出来了,这个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的女孩,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这个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女孩,在全班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④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呢?(指名读)
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决心啊!此刻,英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呢?
(4)课件12出示句子: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①"骤然"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代替?(突然 忽然 猛然)
②如果现在老师是英子,你们是英子的同学,什么样的掌声是"热烈而持久的"?你们能演示一下吗?
③这真是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啊!同学们把千言万语化作了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掌声是给英子的鼓励。(板书:鼓励)
④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
预设:英子,你能行,我们相信你!
英子,你真勇敢!
英子,别害怕,我们不会嘲笑你的!
⑤这掌声对英子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女生接着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就在英子忐忑不安的那一刻,(男生接着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就在英子最需要鼓励的那一刻,(全班齐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在同学们包含鼓励与信任的掌声里,英子流下了泪水。这场面多么令人感动啊!
(5)课件13出示句子:(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①如果说第一次掌声是对英子的鼓励,那么,英子讲完故事后的掌声,又代表什么呢?
②故事讲完后的掌声是对英子的 。(肯定、欣慰、表扬、赞美……)
③英子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她想说……(出示关联词:"如果没有……我就……"拓展说话)
但是,英子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④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又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一样的走路姿势,她内心的感受一样吗?(不一样,她现在的内心充满了感激。)
⑤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激之情齐读这句话: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及词语体会英子的心情,感悟掌声的魅力。
三、感悟力量,升华情感。
1.那真诚的掌声就像一缕阳光冲破了英子内心的阴霾,同学们充满鼓励、满含肯定的掌声就像春雨,点点滴滴滋润着英子的内心。
曾经坐在教室一角默默无语的她,现在——生接读:
课件14出示句子: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
曾经连走路都害怕让人看见的她,现在——生接读:
课件15出示句子: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2.几年过去了,上了中学的她依然惦念着给予她掌声的同学们,她将心中的千言万语全都融进了她给"我"的来信,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吧!(齐读)
3.学到这里,你知道课文为什么以"掌声"为题目了吗?
小结:掌声包含着对他人的 。(鼓励、支持、尊重、信任、关爱……)
课件16出示句子: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4.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由于英子同学非常珍惜同学们掌声中传递的关爱和鼓励,她的成绩越来越好。
(补充材料)后来英子参加了全国物理比赛,获得了大奖,被一所大学破格录取。
5.如果是英子自己来讲述这个故事,她会怎样讲呢?从课文第2~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说一说。
指名讲述。
小结讲述方法:将文中"英子"换成"我",注意讲清"我"当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
在感悟英子变化的基础上,再次讲述这个故事,进一步感悟掌声的内涵。
四、课堂小结,拓展迁移。
1.同学们讲述得真棒,让我们心中充满了满满的感动。掌声是鼓励,是夸奖,是尊重,是关爱!多一份掌声,多一份爱;多一份爱的鼓励,就多一份成功的希望!你觉得在我们班里,在我们的学校里,在社会上,在我们身边,谁还需要掌声?
2.其实掌声就是一种爱!在生活中爱的方式还有很多种: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爱是一句友善的话语;爱是雨中的一把小花伞,爱是夏日一缕清凉的风。让我们都奉献爱,珍惜爱吧!这时老师想到了一句话:
(课件17出示)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3.(《掌声响起来》歌曲响起)总结:是啊,爱不需要回报,但爱需要传递。"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们把掌声当成玫瑰,随时献给身边需要的人,让他觉得幸福、快乐,相信你也会收获更多的快乐!
【板书设计】
25 掌 声
爱
自卑、忧郁、孤独开朗、自信
26 灰 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郊、养"等13个字,会写"郊外、养病"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3.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4.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熟读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2.学习通过一件小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对少年的爱护,以及少年诚实的品质。
【教学重点】
能带着问题,边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学习通过一件小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郊、养"等13个字,会写"郊外、养病"等12个词语。
2.能找出体现列宁喜爱灰雀的语句。
3.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重点朗读第1自然段,感受灰雀惹人喜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课件1出示列宁的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列宁的简介。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一个发生在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写"雀"字的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设计意图:
出示列宁的照片,拓展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伟人的敬佩之情,从而让学生更投入地学习本课内容。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初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2出示初读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本文要求会认的、会写的字和词语画出来,多读几遍,读准确。画出不懂的词语,并猜猜意思。
(3)想一想,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面包渣(zhā)"。注意"诚""仰"是后鼻音,"者"是翘舌音。
接下来我们看看本课的重点词语,谁来读一读?
课件3出示:
第一组:郊外 养病 粉红 谷粒 男孩 或者 冻死 冷饮 可惜 肯定 诚实
第二组:列宁 胸脯 惹人喜爱 仰望 面包渣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结合语境读准字音,读懂课文的大概内容。
三、研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课件中的动画,相机理解"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文中描写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
重点朗读第1自然段,感受灰雀的惹人喜爱。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的特点。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示: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的比例和笔画的变化,比如"粉、粒"中的"米"最后一笔和"郊"中的"交"最后一笔都由捺变成点。独体字"或""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在课文中画出和生字有关的词语并抄写两遍。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自主总结生字的特点,更好地记忆字形。
五、总结。
这三只灰雀如此惹人喜爱,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课下自主阅读课文,为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作好准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能找出体现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2.熟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
3.能带着问题,边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4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板书: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招呼,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设计意图:
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更快地走进文本。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朗读课文第2~10自然段,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个自然段是小男孩说的话,找一找,读一读,注意读出对话的语气。
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出示句子:"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指导朗读。
3.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
课件5出示句子:
(1)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4)会飞回来?
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相互说一说。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等集中表现了列宁对灰雀的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喜爱。)
4.同学们,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们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件6出示体现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1)没……我没看见。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
①自己练读这几句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教师运用手势,指导让学生加强语气。
②读后体会:结合"肯定地说",思考一下小男孩在想什么。
③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板书:捉)
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小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小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第2~10自然段。
设计意图:
通过读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体会列宁和小男孩的心情和感情。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板书: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课件7出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第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昨天你到哪儿去了?鸟怎么会说话呢?小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小男孩,理解小男孩,他不愿伤小男孩的心,表现了他对孩子的尊重与呵护。
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
让学生去充分接触文本,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小男孩的诚实以及列宁对小男孩的尊重与呵护。
四、课堂小结,拓展迁移。
1.列宁的话让小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男孩放回了灰雀。男孩及时改正了错误,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有过这样知错就改的经历吗?
2.学生交流。
3.参考本文的内容,如果让我们写一件简单的小事,应该怎样写呢?
提示: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拓展知识,总结方法,学以致用。
五、拓展延伸。
1.观察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抓住它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来写一段话,表达你的喜爱之情。
2.把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抄下来。
设计意图:
读写结合,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
【板书设计】
26 灰 雀
列宁灰雀(惹人喜爱)
捉放回
小男孩
27* 手术台就是阵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棒、恩"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斗、大"。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出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重点研读句子,采用读、议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白求恩大夫把手术台当成阵地,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做手术的经过,感受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出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
【教学难点】
重点研读句子,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出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感受白求恩的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手术台"是用来干什么的地方?(医生抢救病人、为病人动手术的地方)
"阵地"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言,体会:阵地是战士保卫祖国、消灭敌人的地方。阵地是很重要的地方,是不能丢失的。例如解放军叔叔打仗时常常说"人在阵地在"。)
请你再读课题,想一想:文中把哪儿当成了阵地?
当你读课题时,你心里有什么疑问呢?(手术台怎么会是阵地呢?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在这个阵地上他是怎样战斗的呢?……)这些问题正是课文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学习课文后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设计意图:
在质疑课题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件1出示:课题是由谁的话演变而来的?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来的?
1.学生读课文后,明白"手术台就是阵地"是由白求恩大夫的原话"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演变而来的。
2.那么白求恩是谁呢?(指名介绍)
课件2出示:
白求恩(图片):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他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白求恩是医生,手术台是他为病人做手术的地方。为什么他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呢?白求恩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呢?
交流后明确:他是在齐会战斗中,情况十分危急时说出来的。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穿插对白求恩的了解,为研读课文,进一步探讨人物品质作铺垫。
三、重点研读。
1.课件3出示:(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画出文中能够体现当时情况十分危急的句子。
(2)请同学们在小组中把自己找到的语句读一读,然后谈谈感受。(学生小组讨论,谈自己的感受。)
2.分析重点句子,全班交流。
(1)课件4出示句子:
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丢在盘子里。(板书:危急 镇定)
体会"镇定"的意思,"仍然"说明了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仍然镇定地给伤员做手术?
小结:"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在这种危险的环境下,白求恩仍然镇定地为伤员做手术,敏捷地从伤员腹腔里取出弹片。
(2)课件5出示句子:
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
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
(板书:更危急 坚守阵地)
①在形势更加危急、卫生部长传达师长让白求恩撤离的决定时,白求恩是怎么做的?
②讨论:什么是"沉思"?白求恩此时在沉思什么?
③白求恩沉思后是怎样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④白求恩为什么"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当部长恳求白求恩离开时,白求恩又是怎么说的呢?
(3)课件6出示句子:白求恩说:"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部长同志,请您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
①这几句话表现了白求恩什么品质?
(板书:对工作认真负责 对同志热忱)
②白求恩大夫是不是八路军战士?
③他不是八路军的战士,但为什么说自己是八路军战士,不是客人?这几句话表现了白求恩的什么精神?
白求恩是加拿大人,来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当然是我们的客人。可是他不把自己当作客人,而是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八路军战士,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
(板书:国际主义精神)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白求恩临危不惧的坚定语气,从中体会白求恩大夫对工作的极端热忱。
(4)课件7出示句子:
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
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板书:十分危急 争分夺秒)
①从中你还体会出了白求恩的什么精神?
白求恩把伤员看得比自己更重要,我从中可以体会到白求恩坚守阵地的精神和白求恩对自己的工作极端负责的优秀品质。
②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眼看要危及白求恩的生命。在这严峻的形势下,他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安全。
3.齐会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在手术台旁工作了多长时间?
课件8出示: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
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一刻也没有休息,坚守住了手术台这个阵地,多么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将环境描写与人物表现对比,烘托人物品质的写法。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你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
课件9出示:这是一个比喻句,既点明了主要事件,又暗含中心。在齐会战斗中,白求恩在离火线不远的一座小庙里为伤员做手术,在环境越来越危险、气氛越来越紧张、师卫生部长紧急催促的情况下,白求恩仍然镇定地为伤员做手术,丝毫不顾及个人的安危,他把手术台当作了自己的阵地,一直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
2.存疑探索,指导阅读。
课件10出示:白求恩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对同志极端热忱,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一次为伤员做手术时不幸手指被感染,病毒入侵血液,他以身殉职。*写了一篇文章叫《纪念白求恩》,号召全国人民向白求恩学习。你们想了解更多有关白求恩的事迹吗?课后可以到图书馆去借一借介绍白求恩事迹的书籍。
设计意图:
在感受白求恩精神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小结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课外了解白求恩的兴趣。
【板书设计】
27* 手术台就是阵地
情 况:危急→更危急→十分危急
白求恩:镇定→坚守阵地→争分夺秒
对工作认真负责 对同志热忱
国际主义精神
口语交际:请教
【教学目标】
1.能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
2.不清楚的地方能及时追问。
【教学重点】
能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不清楚的地方能及时追问。
【教学难点】
能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不清楚的地方能及时追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谈话导入。
1.引导: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吗?
(1)学生交流。
(2)教师举例:(课件1)
①自己的彩色画笔忘了带,可是美术课上要用。
②晚上一个人躺在床上,房间黑漆漆的,很害怕。
③写作业时,总是写错别字。
(3)提示:当你遇到生活中的这些问题,可以去请教身边的人。思考一下,在请教时要注意什么?
2.点拨:请教别人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不过请教的方法大有讲究。方法得当,往往问题会很好地解决;如果方法不当,你的问题可能就无法解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请教的方法。(板书:请教)
设计意图:
从学生遇到的难题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请教"的兴趣。
二、讨论交流,明确要点。
1.提问: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并结合刚才的交流,你们觉得在请教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呢?
2.指名交流。
3.评价学生提出的注意事项,并出示课本110页上的三条注意事项。(课件2)
4.引导: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上提到的注意事项,和我们自己想到的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又有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
5.学生反馈,教师相机板书:选准时机、说清问题、真诚致谢。
三、情景模拟,掌握方法。
1.模拟情景一:明确请教要点。
(1)引导:请教的过程中到底应该怎样做呢?我们来表演一下吧!请大家默读课本110页的第一个泡泡框里的内容,如果你是情境中的"我",遇到了这个问题,你会怎样向同学请教呢?
(2)出示模拟情景的要求:(课件3)
①明确分工:同桌之间先确定好模拟的角色,一个人扮演情境中的"我",一个人扮演被请教的人。
②身临其境: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想一想,在请教的过程中,"我"可能会说什么。
③实战演练:模拟情境。
(3)同桌之间模拟情境,教师巡视,根据请教的注意事项相机给予点拨、指导。
(4)指名表演。指名围绕三条注意事项进行评价。
2.模拟情景二:初探追问的方法。
(1)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初步掌握了请教的要领,想不想再试一试?请大家默读课本110页的第二个泡泡框里的内容,想想"我"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学生默读后,指名回答。
(2)引导模拟情境:请同学们就这个难题向同桌请教,请教的过程中要注意刚才我们说的三点。
同桌之间模拟情境,教师巡视,根据请教的注意事项相机给予点拨、指导。
(3)指名表演。相机提问:你的问题真的得到解决了吗?当我们在请教的过程中,对方给了建议,可我们还是不明白具体要怎么做时该怎么办?
预设:继续问清楚。
(4)当我们不清楚该怎么办的时候,要把自己的疑惑再次向对方提出来或者向对方确认具体该怎么做,比如:"我具体该怎么做呢?""你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这个过程就叫"追问"。及时追问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相机板书:追问)
(5)引导学生再次模拟情境二或者向组员请教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练习追问。
①指名展示。
②相机点拨:追问的时候要注意时机,尽量不要打断别人。
3.谈论总结请教的方法。
(1)学生讨论:应该怎样请教才能做到最好?
(2)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总结出请教的方法。
课件4出示:
①注意使用请教的礼貌用语。
②请教别人时,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说清楚。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
③不管别人能否帮你解决问题,都要向别人表示感谢。
④如果你无法解决别人的问题也要礼貌回应。
⑤如果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自己不会解决,那么请教别人真是个好办法。
设计意图:
指名评价既能让没有参与表演的学生认真倾听,参与到课堂中来,又能聚焦真实的请教过程,把课本中提到的三条注意事项一一落实。通过表演情景再现,使学生真正了解遇到难题时,如何请教别人,不明白的时候如何追问。
四、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如何请教别人。
同学们,把你们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向同学请教,听听他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1.学生分组进行沟通、请教,老师巡视,有重点地记录下小组中学生提出的未能解决的问题。
2.请个别学生提出问题,向全班同学请教。
3.教师提示:问题难倒了被请教的同学,遇到这种情况,被请教的同学可千万别觉得难为情,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对方:"同学,不好意思,这个问题我帮不了你,你可以请教别人。"请教别人的同学,还是要向对方表示感谢,可以这样说:"虽然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还是谢谢你!"
4.引导:如果你遇到的问题别的同学都解决不了的话,你可以选择向老师请教或者向父母请教。
设计意图:
口语交际最终还是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选择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有利于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满足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需求。
五、总结延伸。
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请教别人也大有学问,让我们学会了怎样请教别人。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可以请教别人。在请教别人时,要把请教的问题说清楚,说话要有礼貌,要得体。别忘了我们也要真诚地帮助向我们请教的人。
【板书设计】
请 教
请教:选准时机、说清问题、真诚致谢
追问:注意时机,不打断别人
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
【教学目标】
1.能简单地写一次玩的过程,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能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
【教学重点】
能简单地写一次玩的过程,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教学难点】
能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回忆玩得特别开心、印象特别深刻的经历,选择合适的作为写作材料。
2.能把玩耍的过程简单地写下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感受习作带来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营造轻松氛围,导入新课。
1.请同学回忆课前玩的小游戏,请玩的和观看的同学分别说说感受。
2.课件1出示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3.引导学生交流:插图上的这些你玩过吗?玩过的同学回忆一下自己玩的时候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没玩过的同学说说自己平时喜欢玩什么,哪一次玩得特别开心。
4.提出本次习作任务:这节课,我们要写玩得开心、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经历,可以写和同学一起玩,也可以写和父母玩;可以写在校内玩,也可以写在校外玩;可以写一个游戏,也可以写一次游览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小游戏和插图导入的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其打开话匣子,激发学习兴趣。
二、交流分享,确定写作内容。
1.课件2展示一些班级中学生玩耍时拍下的照片,请照片中的主人公说说照片上那一次玩耍的经历和玩耍的过程中最难忘的一幕,和大家分享。
2.学生组成小组,讲述、交流玩的过程。
(1)教师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你玩得最高兴的那次经历。提示:交流之前,先闭上眼睛,把你玩的过程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回演一遍,注意不仅要回想"是什么时候的事""在哪儿玩""和谁玩""玩什么"等基本信息,还要回想一下玩的细节,想想什么地方让你觉得特别有意思。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在听别人讲述时,如果有听得不太明白的地方可以及时追问。
3.教师提出习作要求:这次习作我们要把玩得最开心的那次经历写下来,写出当时快乐的心情。
过渡:我们怎么写才能把当时快乐的心情写出来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位同学的习作。
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身边的画面更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打消不敢说的顾虑,为积累素材打好基础。
三、学习范文,习得习作方法。
1.出示范文,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你觉得这篇作文哪些地方写得好?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小作者的高兴?(课件3)
去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到将军关漂流。在景区里,我们先按照指示穿上救生衣,戴上安全帽,然后坐进橡皮艇。接着,我们顺着水流来到了入口。"啊,真是人山人海!"我不禁大声地喊了起来。我们的小艇顺流而下,最刺激的开始了,只听"嗖"的一声,我们的小艇像离弦的箭一般飞快地滑了下去。"砰"的一声,一发水弹打在了我的脸上,又痛又凉,衣服一瞬间就湿透了。"实在是太好玩了,太刺激了!"我大叫着,爸爸妈妈也开怀大笑。我们坐着小艇,从清凉的波浪中掠过,一路漂荡,一路欢笑,整条河道都洒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
2.学生读范文,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并将习作方法梳理在黑板上:
(1)要写清楚"是什么时候的事""在哪儿玩""和谁玩""玩什么""哪个环节最开心"等基本信息。
(2)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玩的过程,可以用上"先……然后……接着……"这样的句式。
(3)可以用动作描写表现快乐的心情。如:"我们坐着小艇,从清凉的波浪中掠过,一路漂荡,一路欢笑,整条河道都洒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这个句子中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4)还可以用上感叹句来表达快乐的心情。如:"啊,真是人山人海!"
4.引导交流:想一想,还能怎样表达出自己高兴的心情?
学生自由交流,打开思路。
设计意图:
这里用范文引路,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写"的困惑。本环节的教学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教师提炼方法点拨,实现了学生构建习作方法的目标。
四、运用方法,独立进行习作。
1.出示习作要求和提示。(课件4)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2)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3)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
(4)把"什么时间""在哪儿玩""和谁玩""玩什么""哪个环节最开心"写清楚。
2.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
3.小组内互读习作,进行评价。(每达到一个要求可以得一颗星)
设计意图:
学生习作后,小组互读,互相评价,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本次习作应该把哪些方面写清楚,真正掌握习作的方法。
【板书设计】
那次玩得真高兴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2.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3.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
4.把"什么时间""在哪儿玩""和谁玩""玩什么""哪个环节最开心"写清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用积累的词句表达快乐的心情,培养修改习作的习惯。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内容。
2.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乐于书面表达,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回顾习作要求,自主修改习作。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完成了习作。请大声读一读自己的习作,看看自己是否把下面这几点写清楚了。
课件5出示习作要求: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2)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3)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
(4)把"什么时间""在哪儿玩""和谁玩""玩什么""哪个环节最开心"写清楚。
2.学生自主评价。
3.学生根据自评和老师的提示,自主修改习作。
设计意图:
请学生结合习作要求自主评价自己的习作,既能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在习作修改时发挥主动性,又能让接下来的习作评改有明确的方向。
二、全班评改,学习表达快乐心情的方法。
1.课件6出示一篇课前选好的中等水平的学生习作,指名朗读。
2.请学生自由说一说听完习作的感受,说一说从哪里感受到了作者当时快乐的心情。
3.引导学生对照习作要求集体评议:哪些地方你没听明白?哪些地方没有达到习作要求?可以怎样修改?
4.在集体评改习作时,教师相机点拨表达快乐心情的方法。
(1)提示:要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可以借助描写心情的词语,这些词语可以是课文中学到的,也可以是课外积累的。
(2)请学生说说这样的词语,然后课件7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并试着用到评改的习作中,如下面这些词语:
眉飞色舞 欢呼雀跃 手舞足蹈 心花怒放 狂欢 愉快地蹦跳 笑眯眯
(3)提示:还可以用上"哇""啊""啦"等语气助词,用感叹句表达快乐的心情。
(4)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修改屏幕上的习作。
5.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
用中等水平的学生习作引导学生学习修改,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再次审视自己的习作,学习修改习作的方法。
三、学生互评,修改习作。
1.同桌互相把修改好的习作读给对方听,说说自己觉得修改得比较满意的地方。
2.请对方自由表达听后的感受,比如从哪里感受到了当时快乐的心情,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3.学生交换习作,在对方的习作中画出好词好句,圈出错别字和错误的标点符号。
4.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
通过多次和同学交流后,修改自己的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内容,从而养成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那次玩得真高兴
用积累的词句表达快乐的心情
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
语 文 园 地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眨、瞪"等5个生字,大致理解和"目"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3.能辨析"陆续、连续、继续"3个副词的用法并选择一个写句子。
4.能分类整理购物清单,体会分类列清单的好处。
5.朗诵、背诵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大致了解名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
2.能辨析"陆续、连续、继续"3个副词的用法并选择一个写句子。
【教学难点】
自主阅读词句,交流不会的问题,学会积累词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眨、瞪"等5个生字,大致理解和"目"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回顾默读方法。
(1)提问:同学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默读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帮助我们更快地获取信息,二年级时我们就学习了默读,默读时可以运用哪些方法呢?(板书:默读)
(2)引导学生回顾二年级学习的默读方法。
(3)交流默读课文的方法,并向同学们展示。
2.学习新的默读方法。
(1)指名读"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的话,圈画出本单元提示的默读方法。
(2)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板书:不出声、不指读 边读边圈 边读边思考(课件1)
(3)引导学生回顾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是怎样落实默读要求的。
预设:《掌声》要求默读时思考英子前后变化的原因;《灰雀》要求默读时揣摩人物的心理;《手术台就是阵地》要求默读时思考课题的意思。
3.运用默读的方法。
(1)课件出示一则当天的新闻,请学生默读。(课件2)
(2)请两位同学上台说说自己是怎样运用默读的方法来理解内容的,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地方是如何解决的。
(3)其他同学说说哪里做得好,哪里还需改进。
设计意图:
先回顾二年级学习的默读方法,有效关联本次学习的内容,再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学习是如何落实默读要求的,最后通过学生自主展示默读效果、同学互评的方式,层层深入,从理论到实际,逐步巩固默读的方法。
二、识字加油站。
1.课件3出示:和"目"有关的汉字。
指名读。
交流这些字的特点。
小结:"目"指眼睛,这些字与眼睛的动作有关。
2.你能给这些字组词吗?
课件4出示:睁眼 眨眼 瞪眼 瞅一眼
瞧一眼
指名读。
齐读,可以边读边做示范动作,理解记忆。
3.你还能想出哪些和"目"有关的词语?
课件5出示:睡眠 瞄准 眼眶 怒目圆睁
目瞪口呆 耳闻目睹
(1)引导学生理解"目瞪口呆"的意思。
①尝试逐字理解。如:"目"是眼睛,"瞪"是睁大眼睛的动作,"口"是嘴巴,"呆"是说不出话发愣的样子,连起来就是"因吃惊而发愣、发傻的样子"。
②小结:理解了词语中每个字的意思,也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③引导交流:在生活中,你见过或者经历过"目瞪口呆"这种场景吗?
(2)迁移方法,让学生联系生活,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耳闻目睹、怒目圆睁"的意思。再让学生做一做"目瞪口呆、怒目圆睁"等表情。
(3)请学生完成选词填空练习,联系语境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课件6)
目瞪口呆 怒目圆睁 耳闻目睹
①演员们表演得出神入化,观众们一个个看得( )。
②从小到大,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我可是( )了祖国的发展变化。
③看到妈妈( )的表情,我就知道她肯定生气了。
设计意图:
运用"逐字解释法"试着解释四字词语,创设语境用一用这些四字词语,帮助学生从理解走向运用。
【板书设计】
语 文 园 地
交流平台:默读
识字加油站:逐字解释法解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辨析"陆续、连续、继续"3个副词的用法并选择一个写句子。
2.能分类整理购物清单,体会分类列清单的好处。
3.朗诵、背诵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大致了解名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请学生交流,说说默读时应注意什么。
2.指名读词语:眨眼、眼眶、目瞪口呆、耳闻目睹、怒目圆睁。(课件7)
二、词句段运用。
1.辨析"陆续、连续、继续"。
课件8出示:
◇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
◇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
◇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
(1)指名读这三个句子。
(2)引导学生联系句子,说说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预设:
陆续:表示有先有后,时断时续。句中指伤员有先有后、时断时续地从火线上被抬下来。
连续:一个接一个;一次连一次。句中指白求恩已经不间断地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
继续:指完成一件事,中途停下来,之后又从这里开始。句中指白求恩接着给伤员做手术。
(3)思考:上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调换顺序?
(4)指名造句。
预设:
◇在大学我连续两年英语考了第一名。
◇下课了,同学们陆续走出了教室。
◇我今天得继续做昨天没有完成的工作。
设计意图:
从借助语境到辨析词义,再到运用词语,独立说话,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2.学习整理清单。
(1)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的词语。(课件9)
①尝试借助拼音,将词语读正确。
②指名读,正音。
③齐读,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都是生活常用物品。
(2)创设情境,发现购物清单的用处。
①引导:老师去超市购完物回来,经常发现要买的东西没买全。你有什么好方法吗?(板书:列购物清单)
②提问:你们去过超市吗?超市里的物品都是怎样摆放的?学生交流。
③出示清单,提问:快要过节了,妈妈要去超市买下面这些东西,怎样才能更便捷呢?(列购物清单)
(3)引导学生尝试列购物清单。
①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按"食物、生活用品"两类,或者"蔬菜、水果、床上用品、家用电器"等类别给物品分类,并说明归类理由。
②指名让小组到黑板上分类,并说说分类理由。
③小结分类理由,教师相机板书:方便 不遗漏。
(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拟购物清单:快放寒假了,爸爸妈妈准备带你一起去买年货,请你列一份购物清单。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教学设计,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日积月累。
回忆本单元课文,司马光救友是对小伙伴的爱;《掌声》中英子的变化来源于同学的爱;《手术台就是阵地》凝聚了白求恩对中国人的爱。爱,给予我们温暖、希望和力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积累一些有关如何待人的名言名句。
课件10出示: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爱人若爱其身。——《墨子》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
1.指名读。
2.交流意思。
译文:
(1)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2)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
(3)仁爱的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
(4)和人说善意的话,比布帛还要温暖;出言伤人,比长矛利戟的伤害还要大。
3.齐读,背诵。
设计意图:
积累名言,知其意思,才能恰当地运用。培养学生和善待人的品质。
【板书设计】
语 文 园 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