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刚刚落下帷幕,身边就掀起了运动热潮。
身边有人开始了滑雪,网上有人玩冰壶上了热搜;
有人重拾积灰的健身卡,有人练起了久违的瑜伽。
早上起来,连楼下都时常有年轻人跳绳的身影。
这就是举办这场冬奥会之后,给每个人的生活打下的烙印。
当我们看到运动员健美的身影,就无法忍受一身肥肉;
当我们知晓健儿们自律的故事,也会对放纵的生活产生改变的触动。
运动带来的好处数不胜数,不仅改变外形、习惯,还会对一个人的情绪产生莫大的影响。
扬州大学曾对46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
“爱运动人群的情绪、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均比非运动人群要高。”
运动,是治愈内耗情绪的良药。
当你运动起来,甩开负面情绪的纠缠,生活自然清畅透亮。
内耗型人的总体特征:
哪也不想去,什么都不想做,久而久之,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任由情绪在内心潜滋暗长,累计成灾。
前段时间,爆火的“emo”梗让很多人都有共鸣。
每个人都避免不了自己的emo时刻,每当此时浑身写满了“丧”“忧郁”“伤感”。
去年,表姐公司大裁员,她不幸被列入了榜单。
领取一笔赔偿款后,表姐的生活变成了:每天在家躺着根本不动,甚至都懒得下楼扔垃圾。
不知不觉中,表姐状态就发生了改变,每天昏昏沉沉的,经常胡思乱想,无法过去被裁的那道坎。
“我工作一直表现不错,是不是有人背后做手脚把我裁了?
老公今天回来脸色不好,是不是见我不上班摆脸色?”
表姐整日在家阴沉着脸,越想越烦躁,还多次无理取闹和老公大吵起来。
家人感觉表姐仿佛变了一个人,都对她避之不及。
表姐觉察到自己的变化,便跟心理咨询师闺蜜诉说,闺蜜说:
“你是躺出来的病,没事就乱想,所以陷入了自我内耗。”
不由想起网上那句话:“人是不能闲的,一闲就会想太多,一想就会情绪泛滥。”
所有的内耗,都是想得太多,动得太少。
在豆瓣上,有一个“内耗人”小组,里面数万人心有郁结。
很多人陷入内耗时就发帖,试图用倾诉来缓解负面情绪的困扰。
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要么无人理睬,要么收到无关痛痒的安慰,再或者就是与同境遇的人加倍忧伤。
最终都是越言越伤,越诉越苦。
有一位网友的自我治愈方式点醒了很多人,他说:
早睡早起,坚持锻炼,减少瞎想的时间。
运动完累到什么都不再去想,真的有利于身心健康。
其实,悲观型人和乐观型人最大的区别,不是乐观的人遇事不会低落,而是他们的身体有一个“阀门”,一旦情绪纠结,他们有方式排解,或者找朋友诉说,或者运动起来。
身体动了,心就不会空闲,思绪也就不会漫天乱飞。
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动起来,身体不动,心灵就跃跃欲试。
人一旦被拖入情绪的深渊,就会越挣扎越迷茫,越迷茫越绝望。
与其被负面情绪裹挟,不断内耗,不如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大胆向悲伤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