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怎么判断眼睛干涩到底是泪腺的问题,还是神经、甲状腺的问题呢?其实是有一些小窍门的。如果是泪腺本身的问题,比如环境干燥、戴隐形眼镜太久,这种干涩一般都有明确的诱因,滴眼药水、休息一下,症状就能缓解,就像给枯萎的花朵浇了水,很快就能恢复生机。但要是神经相关的眼涩,往往是越休息越不见好,甚至晚上睡觉时症状还会加重,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你越想哄它,它越闹得厉害。还有一种情况,眼睛莫名其妙地干,找不到任何原因,滴眼药水也不管用,这时候就得考虑是不是自身免疫或者内分泌出问题了。
可能有人会担心,要是真的和神经系统有关的干涩,是不是将来一定会发展成大病呢?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还在探索阶段,不过有一点很明确,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一旦发现眼睛涩的频率越来越高,还伴随着睡眠差、情绪起伏大、记忆力变差这些症状,别犹豫,赶紧去做个全面检查。说不定不是眼睛出了毛病,而是身体其他系统已经在 “拉响警报” 了。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现在眼睛涩的人越来越多了。2023 年上海市疾控中心发布的城市健康大数据显示,20 - 40 岁人群中眼干涩的自我报告比例高达 58%,比十年前的 36% 高了好多。同一时期,年轻人的工作时长、屏幕使用时间越来越长,睡眠时间却越来越少,心理压力还在不断上升。泪腺就像一个敏感的 “小警报器”,对外界温湿度、内分泌和神经递质的变化都反应强烈。长期处于高压、快节奏、低睡眠质量的状态,它自然就最先 “扛不住” 了。
这也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眼睛涩会不会成为未来判断一个人生活是否健康的早期指标呢?就像以前牙龈出血不被重视,后来却成了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预警信号一样。说不定以后体检报告上真的会加一栏 “泪膜质量评估” 呢!还有,通过 “养好肠道” 这种看似和眼睛不相关的方法,能不能改善眼睛干涩呢?已经有不少实验在研究这个方向了。台湾有个营养医学团队从 2021 年开始推行 “肠脑眼轴” 健康模型,他们找了 92 个常年眼*人做实验,分成三组,一组吃益生菌,一组用常规眼药水,还有一组啥都不做。三个月后,吃益生菌那组在泪膜稳定性和主观干涩评分上,比用眼药水那组的改善率高出约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