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跟外地朋友聊起来,我可能还没意识到,食用薄荷并不是全国餐桌的共识,而是云南人独特的饮食个性。当其他地方仅把薄荷当做调配饮料酒水的增味剂,云南人则把薄荷做成无数道菜,被人误以为「爱吃牙膏」。
在严格意义上讲,云南常吃的「薄荷」并不是真正的薄荷,也不存在牙膏味。
人类干预植物近亲杂交,给植物学种属分类研究带来了困扰,但也造就了人类餐桌上口味的多样性。柑橘属下始祖级的香橼、柚子和宽皮橘,两两杂交产出新品种,新老品种又继续杂交,酸橙、柠檬、西柚、葡萄柚……柑橘属大家族中的各种果实陆续诞生,丰富了饮食。和柑橘属植物相似,薄荷属下的不同种也容易杂交产生出新的薄荷种类。
不同种类的薄荷,叶片的形状大小都有区别。© 桃园区农业专栏
目前,薄荷属共 6 个种 38 个居群,按照「欧氏距离远近」原则可分为 5 个系:日本薄荷系、灰薄荷系、薄荷系、唇萼薄荷系和椒样薄荷系,其中日本薄荷系可分为日本薄荷亚系和皱叶留兰香亚系。云南常吃的薄荷就是唇形科薄荷属留兰香种的皱叶留兰香(Mentha Crispata)。而大众认知中的薄荷,多为唇形科薄荷属薄荷种的薄荷(Mentha Haplocalyx),从唐朝至今,在江苏、江西和四川等地有广泛种植,作为经济作物来提取薄荷油,并进一步加工提取出薄荷脑和薄荷醇,用来做药物和化工原料。
薄荷叶片平整光滑,花朵开在主枝的两侧,看起来好像从侧枝的腋下长出,因此被称为「腋生」。而皱叶留兰香叶片皱褶丰富,花朵则聚集在主枝的顶端,呈现顶端尖细的穗状。薄荷中的薄荷酮与薄荷醇能够给口腔和皮肤带来清凉刺激感,而这两种成分在皱叶留兰香中的含量很低。皱叶留兰香清新的香草气息主要由蕴含的香芹酮和柠檬烯等物质带来,二者的风味差异极大。
皱叶留兰香是唇形科薄荷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轮伞花序在茎及分枝顶端密集成穗状花序。© Dr. Wilibald Artus
所以单凭对薄荷的经验以及想象,人们通常会觉得云南爱吃的薄荷同样清凉刺激,像牙膏一样。如果不放下刻板印象亲口尝尝,就很难想象皱叶留兰香作为食材入口时的柔软清甜。
皱叶留兰香并不是云南的原生植物,它原产于地中海沿岸,依靠古罗马广阔的商贸网络而逐渐东传。这种植物何时传入云南很难考证。不过,云南广泛食用非本地食材的例子,并不只薄荷。通常,西欧物种传入中国的通路是丝绸之路,但在云南,极有可能通过其他贸易线路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