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种植简单,生长力旺盛,非常适合家庭种植。© plantura.garden
著名的「茶马古道」把云南南部的茶叶输送到西藏,这条通路也可以继续向西延伸至印度和中东,接入大陆另一端的商品与物种。中东料理经中最经典的鹰嘴豆,在中国除新疆之外的地区并不多见。但在云南丽江,这种豆子却是乡间常见的粮食,当地有名的小吃鸡豆凉粉正是由鹰嘴豆制成。鹰嘴豆可能是由丝绸之路传入新疆后,又被先民顺着河谷走廊带到金沙江边;也可能在传到印度后,再由马队顺印缅藏地的山间小道带入丽江。
根据明朝末年高濂《四时花纪》的记载,辣椒可能最早在明朝由海路传入中国江浙地区。在同时代,葡萄牙与泰国大城王朝海上贸易往来密切,作为航海时代物种大交换的重要参与者,葡萄牙人不只往来于南美与西欧,他们的船队往东方越过马六甲海峡到达泰国,把玉米、土豆、甜薯、释迦果和辣椒带到了东南亚。辣椒从泰国中部走陆路北上至云南西双版纳,这条路线无论地理距离还是文化亲缘都更近,在跟随汉族移民从下江地区入滇之前,辣椒在云南南部可能已经开花结果,为傣家菜肴提供更多生猛滋味。
云南菜市场售卖的薄荷。© herbalqueen
由于缺乏汉语史料记载,以及多民族间的语言隔阂,现在很难考证皱叶留兰香是否从这两条通路传入云南。不过,在明朝植物学家兰茂撰写的《滇南本草》中,已记载了两味名字里有「薄荷」的植物:「南薄荷,又名升阳菜。味辛,性温」,「野薄荷,味辛、微苦、麻,性微温」。据考证,南薄荷即留兰香,野薄荷则是薄荷。兰茂生活在云南昆明地区,祖籍河南洛阳,父辈在明洪武年间随军屯移民来到云南。这些考据至少可以推测在明朝初期,滇中汉族生活的地区已有留兰香和薄荷,并被作为药材发现、使用和记录。
从中原视角来看,云南处在相对封闭的边疆群山之中,更难接触到从东部地区传入的外来物种。但把商路越过疆域继续向西延伸,云南距离海陆十字路口的便利位置并不遥远。再加上立体地貌造成降水、温差和光照都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状态,因此云南有着类似于地中海的温和小气候,使得皱叶留兰香即使离开熟悉的欧陆故乡,也能蓬勃生长。
薄荷牛肉。© 马蜂窝旅行
在云南人口耳相传的菜谱里,听不到「皱叶留兰香」这个文绉绉的名字,从菜街到餐盘,碧绿椭圆的清香嫩叶随处可见,薄荷就是它的名字。
云南人爱吃牛羊肉。滇北部地区的山坡草甸很适合放牧,依山而居的彝族自古擅长驯养山羊,畜牧黄牛的传统则在元朝时随蒙古士兵而来。薄荷里带来清香的油性物质,非常适合用来搭配牛羊肉,掩盖膻腥口感。英国人在烹饪羊肉时习惯用薄荷酱,云南人在煮清汤牛肉或者羊肉时,除了加入草果、八角等香辛料同炖祛味,在热汤上桌时还会撒一把鲜嫩薄荷尖。被烫熟的薄荷叶,仍保持着鲜嫩,薄荷油里的挥发成分随着肉汤温度扩散开来,给浓郁的汤头带来一丝清新香气。
薄荷是云南米线中不可缺少的小料。食客在小料台自取薄荷,多少不限。© 黑糖 miko
在滇中地区,清汤牛肉米线是很受欢迎的早餐。店家把烫熟的米线放进碗里,浇上一勺用牛骨熬煮的高汤,接下来的调味便由客人自由发挥。糊辣椒、油辣椒、香菜、韭菜和酱醋,调料台上近十种配料,其中必有一大碗薄荷尖。按照云南人的习惯,哪怕碗里漏放了盐,一筷头薄荷也不会被忘掉。
在终年炎热的滇南地区,凉拌蔬菜颇受欢迎,到了滇中和北部地区也是夏季消暑的家常菜肴。用作凉拌的蔬菜通常要有脆嫩的口感,薄荷叶片的嚼劲略逊一筹,但胜在独有的清甜滋味,帮助辣味和酸味达到更广的味觉维度。而且生薄荷叶片上带点绒毛,入口时舌头能体会到一种微妙的挑衅,让人想起傣族爱吃的刺五加,但薄荷绒毛张牙舞爪的扎嘴感,远不至于像刺五加那样,需要人小心翼翼地品尝,仅是增加了咀嚼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