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一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问世,这部长达百万字的小说,把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写得入木三分,影响了万千读者。5年后,《平凡的世界》获得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本书的作者路遥,一时间声名鹊起,然而,一年后,路遥因病去世,让许多读者扼腕叹息。
路遥,原名王卫国,正如《平凡的世界》一样,他本是个平凡的人,他人生开头和结尾都很惨,却写出了波澜壮阔的诗篇。
路遥的人生开头是极其凄惨的,1956年,年仅7岁的路遥被父亲带到大伯家,然后父亲以“去赶集”为理由离开,把路遥留在了大伯家中,从此,他成了大伯的儿子。在世界上,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父亲之所以把路遥送给大伯,也是实在没有办法。
路遥出生于1949年12月3日,新中国成立之初,陕北百废待兴,他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不识字,靠身体和汗水养活全家。但在三间土窑里,路遥一家却挤着10个人,三个女儿,五个儿子,再加上他们老两口。路遥曾回忆说:
我的父亲只有一米五的身高,他每天辛苦劳作,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我们家的生活一直非常困难,经常揭不开锅。
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决定将路遥过继给远在70里外的大伯,在路遥离家的那天,母亲给他吃了一顿饱饭,给他穿上一双布鞋,抱着他痛哭一阵后,让父亲带他“上路”。就这样,7岁的路遥跟着身材并不高大的父亲步行70里路。因为平时在家都穿草鞋,路遥这一次穿布鞋不太习惯,半路上把脚磨个泡,父亲在路边捡了一双破草鞋让他换上,二人继续赶路。
半路上,父亲给路遥买了一碗油茶,父亲坐在远处,吧唧了几下干裂的嘴唇,什么都没吃。路遥知道“他已经再拿不出一分钱”。到了大伯家后,父亲说自己要去赶集,然后就没再回来。7岁的路遥就这样被父母抛弃,留在了他并不熟悉的大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