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小区遇见老张夫妇买菜,两人边走边拌嘴:"让你买青椒偏要买尖椒,几十年都记不住,就你事多。能吃就吃不能吃拉倒!"我在后面听得直摇头。这两口子退休金过万,儿女也孝顺,偏偏这说话方式总像吃了枪药。
要说这不会好好说话的毛病,真能毁掉好日子。王婶就是个例子,明明心疼儿子熬夜,张口却是:"天天玩手机不要命了?考不上大学就去工地搬砖!"结果母子俩天天吵得整栋楼都听得见。其实换个说法:"妈给你热了牛奶,累了就早点歇",孩子哪会顶嘴?
老辈人常讲"良言一句三冬暖",可到了自家人跟前,这话怎么就说不出口了呢?我观察过,不会说话的毛病分三种:
头一种是"刀子嘴"。
就像李叔,明明担心老伴腿脚不便,却说:"走个路都能摔,哪天瘫了别指望我伺候!"这话听着多戳心窝子。要是改成:"咱慢点走,我扶着你",老伴能不高兴?
第二种是"陈年账本"。
老刘两口子,为三十年前没买洗衣机的事能吵半辈子。要我说,过日子就像揉面团,总翻旧账这面团还怎么发?
第三种是"机关枪嘴"。
亲戚家表姐教训孩子:"作业写不完别吃饭!数学考这点分对得起谁?你看人家小明..."话赶话地往外蹦,孩子捂耳朵就跑。
其实好话有三宝:轻声、慢语、带笑貌。
前些天见楼下小夫妻买菜回来,媳妇说:"老公挑的冬瓜真好,够咱吃三顿了。"男人乐得直咧嘴。您瞧,这不比埋怨"又买这么大怎么吃得完"强?
跟家里人说话要讲究"三换":
换语气——把"你怎么又..."换成"咱能不能...";
换词句——把"别磨蹭"说成"抓紧时间";
换表情——皱眉头换成笑眯眯。
就像泡茶,水温合适才能出香。
记住这六个字:多夸少批,短说慢讲。
夸老伴饭菜咸淡正好,夸孩子作业字迹工整,夸女婿送的补品贴心。好话就像春雨,慢慢滋润心田。
最后送大家个说话口诀:急事缓着说,难事笑着说,旧事不要提,小事幽默说。家里和和气气比什么都强,您说对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