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文教学发展,解决语文学习困惑。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作文就开始伴随我们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想甩也甩不掉了。即使是上了大学还要写论文,工作了以后要写报告和总结,写作是深入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你还会说语文写作不重要吗?从不会写作文到不会写论文再到不会写邮件和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写作能力差了,在你生活中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会给你不小的影响。可能你的语文老师说过,作文想要写得好,就得靠练笔。没有别的捷径,多写多练真的能写好作文吗?
除非你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开始具备思考和体验的能力,能够从大量的练笔中,找到写作的规律和技巧,不然多写多练对你来说,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负担。那么如何提高语文写作能力呢?也有的语文老师说,要靠多阅读,阅读是写作素材的积累,可是你如果不知道辨别哪些是好的素材哪些是不好的素材,你还是不知道如何积累。积累的目的是运用,也就是书看了很多还是不会运用,也就无法达成写作能力提高的目的。
作为语文老师,我也不止一次和同学们强调,在写作练习中,多写肯定是没错的,熟能生巧,但与此同时,有1个技能最重要,那就是观察。为什么在三四年级,语文作文练习中有这么多观察练习?从养蚕和养金鱼到种蒜苗和种土豆,我们练习观察的目的就是去掌握把生活中的点滴现象、事物准确地通过语言文字描写出来。如果一个学生,他缺乏基本的观察力,那么他阅读再多的书、或者写了更多的练笔,写作能力也是无法提高的。
1、 怎样观察?难道要一直养蚕吗?
写作观察训练要怎样练习呢?难道要一直养蚕、种花才能实现吗?细心观察身边事物,家长是需要正确来引导的。比如人物观察,最爱的妈妈长什么样子?在形容人的头发、眼睛、鼻子的时候,可以用怎样的形容词?这些都是可以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完成。当妈妈上班,换上了职业装,可以让孩子来看看,早上出门工作的妈妈,外貌有哪些变化。等到晚上,写完了作业,亲子交流时间,妈妈换上了居家服,这时候的妈妈有什么变化?家长有意识的引导,就是在训练观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