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后塘巷:
从英龙社区“市头”后塘口往西北行约八百米到胜利北路,沿途房屋参差不齐,新旧不一,道路崎岖不平,宽窄不同:这就是改造前的古巷——“后塘巷”的旧貌。此处,支路甚多:有宋、明两朝五百年间共26人登进士第的方氏家族官邸——后塘“草舍里”,以及明代扩城后通往新城西门兜的巷道“画屏巷”(俗称“瓦牌巷”);有明代朝廷派来兴化督建府城的高、吕二太监为自家构建的宅第及其通道——“高吕巷”;有清代嘉庆进士、水利专家陈池养的府第和通道——“濠浦巷”;还有“下井巷”、“龙井巷”、“下萧巷”等。
旧城改造中,古老破旧的后塘巷被彻底改造了:崭新的集购物、休闲、娱乐、健身、宜居、观赏于一体的“时代广场”屹立于区域中心,宽敞、平坦的东园路、北大街在广场前交叉而过,各奔远方。高楼林立,街市繁华,人烟密集,道路畅通:一派繁荣热闹的气象——后塘巷成为城区又一处经济文化中心,一改昔日旧貌,喜迎更好明天。
(15)梅峰巷:
梅峰寺天王殿前,原横亘着一条石板巷道,左接古“北门街”至洞桥头,右穿雷山巷到县供销社及公安局,南北长300多米,两侧为古民居,俗名“梅峰巷”。旧城改造后,民房全部拆迁,胜利中街扩宽,梅峰寺临街构建山门,原巷改成广阔石埕,筑以围墙圈护,作为殿前之休闲场所,两头各植榕树一株,亭亭如盖,乘凉者多,寺门内又增一大景观。原梅峰巷被切断,两侧建起高楼,作为临街店面及安置房。古雷山巷与桃巷改造成梅园路,连接水关头与雷山,成为市区内东西走向之交通干道。过梅园路之梅峰巷路段,即今荔城区公安局前方小巷尚待继续规划改造。其南边有马巷、安然里(广福路);东边为梅峰小学校园;原莆田医院之大部分院区迁往南郊村,建成“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梅峰巷之原形今已不复存在。
(16) 雷山巷
衙后头至雷山顶的土路,长达千米,宽约丈余,自东向西逐渐升高,两侧多为果园,砌以围墙,环境幽静。宋代古城西门即建在雷山北麓之瑞龙庵附近,明初扩城时改建于“真武坛”西北角。解放后,雷山作为监狱,少有行人路过,是城西较为偏僻之所在。上世纪80年代,莆田华侨体育师范、福建省税务学校、莆田学院相继建成后,这里成为学园路与梅园路之交通枢纽。雷山巷是梅园路中段的主体路基,地形复杂,工程量大,沿途开山凿石,改弯取直,两旁构建高楼店铺,东接水关头,西达荔城大道,成为城区东、西之主干道,车辆如梭,热闹非凡,一改往时之冷清旧貌,昔日的雷山巷如今已难觅其真容。
(17) 马巷
今荔城区委大楼对面至区法院门口的路段,古时俗称“马巷”。明初兴化府扩城以后,在今胜利路中段建立莆阳驿铺,供南来北往的文武官员住宿,该地段名曰“驿前”;驻馆的达官贵人们乘坐的马匹,都圈养在街对面的小巷两旁一排排马棚内,这里就被称为“马巷”。今人觉得巷道不长,且不起眼,便误把自法院门口文献中路的整条巷道都叫做“马巷”。其实,那条街巷从宋代就称为“阮巷”,是邑人阮骏——宋绍圣元年(1094)进士、官河南少尹的府宅所在地,其子孙阮符、阮鹏、阮肱、阮砥、阮敷、阮次膺等,分别于宣和、绍兴、绍熙、嘉定、宝佑年间各登进士第,实为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因此,百姓俗称该巷道为“阮巷”。而“马巷”是明初才产生的地名,其西边巷口往北的分道叫“梅峰巷”,往南的叫“阮巷”,往西的古称“丘马顶”,后名“安然里”,可达“西岩广福寺”,又叫“广福路”。阮巷中段又有小巷名“花园巷”,今已拆建为“大唐”商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