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9-25日
这一周,天气一直很好,基本都是秋高气爽的状态,温暖舒适,在太阳下散步也不觉得很晒了。晚上到户外散步,已经需要加件外衣,天凉如水,秋虫唧唧,秋天的感觉已经沁人心肺。
周三晚上,刮了一阵大风,吹落了很多树叶。早上散步,步道上铺满了绿色的树叶,如编织成的绿色地毯,走过去沙沙作响。这些树叶如果在树上留着,会随着秋天的深入,慢慢变黄变红,在掉落枝头前灿烂一次,但这样的美好,被一阵大风剥夺了。
人生有的时候也是如此,自以为必将来到的未来,有的时候因为某个意外,就没有任何机会了。所以,过好每一个日子,比期待一个未来的好日子,更加重要。因为,说到底,我们可以规划未来,但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意义上掌握未来。
这周我认为值得记录的一些事情如下:
单霁翔老师大家应该不陌生,他在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对于故宫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因为他的努力,故宫博物院开放的面积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同一时间可以进入故宫参观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基于故宫文化所进行的一系列文创,不仅给故宫带来了更多的收入,也使得故宫以另类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同时还带动了全国博物馆文创工作的发展。
我和单老师原来也不是很熟悉,在一些公开场合见过几次,他的发言充满机智、幽默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常常让人轻松中有所收获。从21年开始,他和媒体平台合作,做了《万里走单骑》节目,宣传被选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或者正在上报申请为遗产的景点。
迄今为止,《万里走单骑》已经拍摄了两季二十多个景点,节目形式新颖独特,邀请一些影视界年轻人和文化名人参与,播出后大受欢迎。我原来看过几集节目,最近他又出版了一系列的图书,包括两本《万里走单骑》文字书,还有《我是故宫看门人》、《人居香港》等。出版社联系我,希望帮助推广这些图书,我趁机要了单老师的微信,和他联系上了。他邀请我这周二上午去他的办公地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见面。
(点击图片链接购买《万里走单骑》)
研究院就坐落在皇城根公园内,一栋美好的古建筑。他带领团队和我讲述了他对文物和遗产保护的一些看法,并和我讲述了《万里走单骑》后续的拍摄计划,希望我能够参与第三季的拍摄。我自然非常乐意参与,但苦于时间上腾挪的困难,我答应参加其中一到两个地方的拍摄,也为宣传和保护文化遗产做点贡献!中午单老师留我吃饭,就在办公室便餐,饭菜很家常,但做得非常好吃。单老师拿出酒鬼酒,让我一起喝一点。酒鬼酒是《万里走单骑》的赞助商,所以他说,喝酒只能喝酒鬼酒。我们俩和团队一起,边喝边开心聊天,不知不觉一人喝了二三两。
为了进一步了解《万里走单骑》,我拜访结束后,利用两天的零碎时间,在视频网站上把二十四集《万里走单骑》全部看了,然后又翻阅了他的书籍,并录制视频进行了推广。
张炜老师是中国著名作家,但非常汗颜的是,我在两年前,并没有阅读过张炜老师的书。去年的时候,我偶然看到了张炜的《我的原野盛宴》,因为书名吸引了我,就买下来翻看,结果一看就被吸引住了,几乎一气呵成就读完了。该书写的是“我”在无边无际的树林中、和外祖母住在一起,和各种动物、植物一起相伴成长的故事。这实际上是张炜对于自己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文笔优美、故事简单动人。我读完后就进行了推荐。随后张炜老师就进入了我的视野,凡是他的书我就必读了,所以这一年来,我读了他差不多十本书,有小说《古船》、《独药师》和新近出版的《河湾》,有儿童小说《寻找鱼王》,还有他的学术讲义著作《斑斓志》(讲苏东坡的)、《唐代五诗人》、《也说李白和杜甫》、《陶渊明的遗产》等。
他对于古代诗歌和诗人的研究非常深入,视野独特,不是纯粹讲述诗人平生和诗歌的铺陈,而是对于诗人的心路历程和心灵成长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让读者不知不觉进行更丰富的思考。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系列小说《你在高原》,有整整十大卷,四百五十万字。这部作品到今天我还有点望而却步,只读了其中第一卷。
读了张炜的书,我一直希望通过出版社和他取得联系,后来果然梦想成真,他之前也看到我推荐他的书籍,给我寄来了几本他亲自签名的图书。我和他联系上后,就和他沟通一起直播对谈一次,并且也可以到东方甄选去推荐一下他的图书。本来他可以亲自到北京来,但因为疫情等原因,不能成行。我们就约了先用抖音连麦,隔空对谈一次。于是,20号晚上我们认真对谈了2个半小时,谈了他的家庭背景、他的创作、他的思考,有上百万网友也参与了这次对谈。后续我们对谈的文字稿出来后,会放到老俞闲话中来。
22日,我去国家博物馆,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仪式。国家博物馆是中国最顶级、展览内容也最丰富的博物馆。我在1980年刚到北京的时候,就去过博物馆。那个时候,博物馆还叫做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后来到了1983年,又分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到了2003年,又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从天安门广场看过去,博物馆的表面自1959年建设后基本没有改变,但实际上,内部从2007年开始重建,到2011年正式建成,面积从几万平米,扩大到了近二十万平米,彻底建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每年参观人次达到500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