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痛苦”成为了人们的口头禅。
有人说“上班很痛苦”,有人说“生活很焦虑”,还有的直言“活着就是受罪”。
人为什么会痛苦?怎么走出痛苦之城?
蔡崇达在他的代表作《皮囊》中,用14个温情而残酷的故事,解剖了灵魂和皮囊的本质,也回答了痛苦的根源和消除痛苦之道的命题。
这本 “国民读本”,如一盏明灯,把世情和人心照射得一览无余,也照亮了人们生存生活之路。
尤其是书中阿太、文展和厚朴三人的生活面貌,或轻盈通透,或好高骛远,或迷失幻象,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镜子。
他们的人生,谁没有经历过?
他们的皮囊,谁没有拥有过?
他们的灵魂,谁没有追求过?
当我们真正读懂了这三个人的故事,也就会发现生活的真相:
人这一生,痛苦来自*。管控好*,才能活出更好的自己。
阿太:断舍离,收获轻盈人生
阿太是蔡崇达外婆的母亲,一个“很牛的人”,活了99岁。
她牛在除了长寿,一辈子始终是个“明白人”。
她明白怎么断舍离,如何过好满足而幸福的人生。
蔡崇达的外婆50多岁突然撒手,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家人们怕她想不开,轮流看着。
阿太却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愤怒,嘴里骂骂咧咧,一个人跑来跑去。
一会儿掀开棺材看看女儿的样子,一会儿到厨房看看祭祀的供品做得如何。
她看到有人*鸡不利索,就一把抓住那只鸡摔死在地上:“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那场葬礼,阿太一声都没哭。
在回答蔡崇达的疑问时,她笑着说:“因为我很舍得。”
阿太曾经好几次把蔡崇达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
邻居们骂她没良心,她却冷冷地说:“肉体就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阿太90多岁的时候,还坚持用缠过的小脚,从村里走到镇上老家,家人每回想雇车送她回去,她总是异常生气,坚持慢慢“挪”回去。
她对蔡崇达淡淡地说:“如果你整天伺候你的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
她去世时留给蔡崇达一句话:“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吗?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阿太用超然淡定的态度,度过凡尘俗世,留下了那么多睿智之言,做了那么多精彩之事。
扔儿子到海里游泳,断掉了取舍的纠缠;
女儿葬礼未哭一声,舍弃了无用的情绪;
面对死亡豁达乐观,离开了悲观的心态。
阿太没有被肉体和各种*的污浊给拖住。
对她而言,纷繁世界不过是身外之物,皮囊之欲不过是羁绊之绳,为此而折腾和痛苦,不值得。
她始终秉持“舍得”生活观,保持了灵魂的清爽和心灵的满足,活出了从容淡定的人生。
梭罗曾言:“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
一个人幸福与否,就看他的断舍离。
敢断、敢舍、敢离,才能克服诱惑,抛却烦恼,远离痛苦,轻松生活。
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能舍之人,必是智者。
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对自己的*断舍离。
文展:梦想大,沉沦自负人生
文展是蔡崇达小时候的玩伴,长有兔唇,是一个有生理缺陷的人。
但他天赋极好,读书不错,学习成绩一直出类拔萃。
而且少有大志,“人生、梦想”是嘴边的常用词,自我感觉更是“有天命的人”。
他坚信自己能出人头地,挣脱穷乡僻壤,摆脱缺陷人生,创造出自己想象的美好生活。
只是他的胃口和梦想越来越大,越来越脱离自身实际和社会现实。
他从9岁开始整理历史事件,决心在18岁前完成中国历史大纲,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他计划把整理的中国历史大纲,运用于作文以提高分数,以备未来公务员考试之用。
他锚定的学业目标,是读重点大学或者省城的重点中专。
他还提前训练自己的领导力,以便入学后当上学生会主席,由此增加与各单位接触的机会,从而寻找到好工作,留在大城市生活,并进一步寻找发展机会。
对于这些持续加码的梦想,文展无比自信,郑重地宣告:“因为我想,我是天才。”
果然,他不负众望地考上了福州的重点中专,去到了他渴望的大城市,他的父母似乎也看到了他光宗耀祖的未来。
然而,他接下来的追梦步伐,不得不止步于现实的墙壁。
他因为兔唇常常被同学们取笑,为此常与同学打架,受到了学校的警告;偏执倔强的性格,也让他处处受创,前途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