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豆的营养价值及功效与禁忌,竹豆的图片功效与作用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5-04-25 10:14:57

竹豆的营养价值及功效与禁忌,竹豆的图片功效与作用(1)

都安县的瑶族知识

作者:都安县志编委会

编者按:本文摘自1993年版《都安县志》。收入「思恩府驿站」有编辑改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境内瑶族有自称“布努”和“勉”两个支系。“布努”也称“东努”、“努努” (其意即“人”) ,主要集中于七百弄、板升、雅龙、下坳,隆福、三只羊等乡及菁盛、拉烈、九渡、江南、大兴、永安、东庙等乡的部分山弄。

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是旧中国布努瑶民居住的特点。自称“勉”的瑶族支系主要杂居于福龙乡翁同、宜州、龙候等村弄,其人1:仅为1000余人(1987年统计)。

“无山不有瑶”概括了县境瑶族的分布状况。

来源

自称“布努”的瑶族,约于明代从邻近的东兰、河池、宜山等地陆续迁入,最早定居县境的有蓝、 蒙、罗等姓,至今约500余年之久,居住于菁盛乡的文华、加禾等山村的蓝姓, 从东兰县迁来(一说自宜山德胜迁来),按其第一代先祖“环珠”一世算起,至今已繁衍25代。

下坳乡的下坳、加文等山村的罗氏,自宜11龙头迁入至今已有24代,七百弄、雅龙、隆福等乡的蒙氏, 从东兰、河池等县迁入亦有23代之久,其他姓氏的进入都安则稍晚,但也有300 年左右的历史。.

布努瑶民多聚族而居,对祖先十分尊崇,每个姓氏都传留口头家谱,每逢“祝著”节日祭祖,家中(族中)老者都口念历代宗亲世系排序,以表崇敬之情,用以教育子孙思源念流,不忘根本。此种说家世,忆族源之习,系布努瑶民追忆家史族源的一种简单方法。

布努瑶民常以背篓为运输工具,故亦称“背篓瑶”。

自称“勉”的瑶族支系,约于清代中叶自贵州几经迁徒至此。世世代代留传着祖先“打木蔸,吃木尾,种山地”之说,因勉支系瑶民一山又一山的频繁迁徒,亦称“过山瑶”,又因信奉盘瓠,故称“盘瑶”。

居住

布努瑶民住地均为大石山区,村弄分散,弄与弄相隔一座或几座大山。每弄场多为一二十户,也有少数单家独户或五六十户的,水源好,柴山旺的弄场,都有居住。

住房一般造在山边或视野开阔地方,房屋由排架柱头支撑成人字屋顶,上盖茅草、竹叶或瓦片,四周用竹片或木板或泥墙围之。房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及置放杂物。 此种“干栏式”房屋均有屋基。内部结构大体分4部分:前半部两侧为房间,后半部一侧为火塘,一侧作房间或作堆放米桶、农具之用;中间前半部为厅堂,后半部为内房。

男人床铺一般安在两边的房间或厅堂中,女人睡床多在内房或左右两侧后半部的房间,大门一般开在堂屋中央,忌讳面对白崖、红崖和岩洞。为避风寒,房屋很少开窗,故屋内光线较暗。解放前,除比较富有者有瓦盖板围外,多数为竹篱茅屋,少数极贫困户则两三块茅草片搭于山间岩洞口或石壁旁,作栖居之地。

布努瑶民加工用具有石磨、石臼;生活用具有饭锅、菜锅、木蒸笼、木盆、菜箕、竹编碗篮、竹编筷筒、竹筒等。装粮食有大竹篓、大木桶、木仓、棺材 (人未死前先做寿棺,可放物) ;卧具有草床(用茅草编成睡垫、铺地为床)、木床等,农具有手犁、脚踏犁、背篓、泥箕、竹箩、月刮、镰刀、柴刀等。

布努瑶民建房用料讲究,中梁为舅家所送,上梁时举行仪式,其他木料可就地取,但忌用寺庙木和雷电劈过、火烧过、马蜂做过窝的树木和一年一脱皮的“马鳞光”木。建房择安基日、砍柱日、修料日、立房日。进房亦择吉日。

布努瑶民屋内供奉祖先的香火立于厅堂正中,供奉密洛陀的神位则设在右侧屋角,火神设在火塘边,畜神设于锅台或碗架上,花神设于内房门头,亦有设于屋内任何一根柱根下。

布努瑶民一般以同姓的一个或两个血缘亲族聚寨群居,辈数大、为人公道者为族长,负责处理族内纠纷和婚礼丧事。族长主持和处理事务,先与各房族长者商议,以正公道。族内房内婚喜丧事,互相帮助,共度难关;房内谁家无后,财产继承均同族长和房内长者断处。

此虽无成文规例,但形成固有传统,祭祀、丧葬、婚庆诸事均遵从传统习惯。族内公共财产,如铜鼓、庙地等,分由专人经营和管理,属于公有,处理须经族内商决。

布努瑶民一般两代共居,儿子婚后分家,另起炉灶,家权操在男子手里,父亲在世由其掌管,死后由长子接掌,女儿无财产继承权,寡妇再嫁不得带走财产,但妇女多余劳动收入,允许有“私房钱”,由本人支配。

服饰

解放前,布努瑶男子常用服为唐装,对开襟衣服。服领浅,下摆开衩,左右下襟各缝一明袋,扣子为布带纽结而成,裤子的裤头裤脚较宽,穿着时,将裤头左堆右叠适腰,然后翻卷稳扎,也有在腰上系一带子作裤带。服装颜色多为黑、蓝两色,节庆时一般着新装,冬季加厚布套装,头上用布带包扎。

清末及民国年间,布料多系自种棉花纺织成,再用蓝靛染色作衣,不种棉花的人家则向壮族换取土布缝制。妇女上衣均为黑,蓝色大襟服,下摆开衩,扣子用布纽结而成,老年妇女多为铜扣,衣服开襟边,袖口边,颈前至肩背绣两至三条杠锦,叫“栏杆衣” 。裤子式样与男子同,但裤脚绣有花边。花边锦条与衣服锦条数同,叫“栏杆裤”。

解放后,布努瑶青壮年已不穿土布,衣料由阴丹士林斜纹卡叽而化纤、毛料,服式有列宁装中山装国防装以至西装,80年代除老人外,很少有人穿土布唐装。

解放前,布努瑶男女不论在家还是下地劳动,几乎都打赤脚,走亲访友有鞋则穿,无鞋则赤脚前往。解放后,男女老少均喜欢穿“解放鞋”,70年代后兴穿塑料凉鞋(夏季鞋),水鞋(雨季鞋),赤脚走亲者已少见。

清末民初,较富有的布努瑶妇女戴银项圈,银头钗,银手镯、银耳环等,解放后已不戴。男女老幼均喜好抽生烟,故几乎每人都有银质烟斗、烟盒,既作烟具,也是一种装饰物。

饮食

以玉米、红薯为主食,玉米磨成粉搅粥,解放前贫苦农民一日仅以两餐稀粥拌菜充饥,秋末至冬季,多以红薯当餐,农忙季节一日三餐,干稀粗细仍因家境而异,菜类有饭竹豆、黄豆、萝卜、南瓜、豆角、芥菜、南瓜苗、苦脉菜等。肉类有羊、猪、鸡、鸟及各种野兽肉。

敬酒、敬肉 布努瑶民喜欢饮酒,宴请佳宾好友,必向客人敬酒。赶圩入市,遇上好友,多同往酒摊,爽饮互敬,客人到家,每每以酒代茶敬客。除了敬酒,还有敬肉之俗。逢年过节,来了亲友,主人用一只筷子穿上五六块大肥肉(约三四两)敬请客人吞吃,或请客人张口,由主人用手把肉串沿筷推入客人口中,让客人吞下。

瑶族风味食谱很多,如:

饭豆竹豆饭 用糯玉米粉或小米拌饭豆竹豆混煮成干饭, 饭色淡红,香味醇浓,营养丰 ,是招待客人的好饭。

圆馍 将糯小米或糯玉米粉水拌后蒸熟, 再放入臼中舂成粘状,捏成馍块。亦有将饭竹 豆煮熟舂烂作馅,吃来香软可口。

南瓜饭 将熟透南瓜去皮,挖出瓜瓤煮熟,然后加入糯玉米粉搅拌成饭,既香又甜。

火麻菜 先将2至3两干火麻舂碎, 置于水瓢中倒入开水反复搅拌,滤去渣质将汁注入锅 中煮沸再放青菜续煮即成,火麻菜爽口不腻,长期食用,益寿延年。

打“羊红”*羊时将羊血放入添盐的瓦缸或面盆里,用分叉木棒朝一个方向将羊血搅拌 20—30分钟。后将烧熟的羊碎汤分盛碗里,待汤水热气放散(不要完全冷却)。每碗即加入一匙羹羊血搅匀,数分钟后,汤水凝结,即可饮食,宰羊时,没能吃到羊红者,被视为一大憾事。

“羊酱” *羊时将小粉肠割下,取其青色部分(肠内颜色暗黑,已化为羊屎的不要)连同肠子里的肠液分绑两头(防止肠液流出),放入锅内炒熟,剪碎加入青菜、食盐煮熟即可当菜用。“羊酱”味微苦而甘,别具风味,山民们称之为“百草药”。

豆腐粑 三只羊乡瑶民喜用豆腐粑招待客人。 豆腐粑是把黄豆舂成豆粉,和温水捏成 团后舂成粘块豆粑,切成粑片,下锅煮熟,拌以佐料,即成佳肴。

米头饭 布努瑶民喜欢将玉米舂成米头(如大米粒) 煮干饭,若拌以饭竹豆混煮,其味更香。

米头粥 夏秋季节盘瑶喜将玉米舂成米头熬粥, 叫米头粥,吃时,有菜亦可,无菜则 以腌制的薤头拌吃,清凉解渴。

节庆

春节 瑶族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年三十晚供祭祖宗,吃团圆饭后,围于火塘边守岁。并点明灯一盏,以观灯火生花(即灯芯头结成花朵状),预测来年运气。初一黎明,男女老少早起,家中老者在天麻亮时分,点燃12柱香拿至门外插成一排,一柱香代表一个月,那一柱香燃烧不尽,那个月不吉利。

三只羊乡瑶民则鸣放鞭炮12响预测吉凶,其中那一个炮不响,那个月即为凶月。年三十晚至正月十六,不推磨、不洗衣、不磨刀、白天不能睡觉。娱乐活动,布努瑶民打铜鼓、打陀螺;盘瑶民则打长鼓、唱山歌欢度佳节。80年代,盘瑶多以放录音机,伴跳迪斯科取代长鼓舞。初二,带上酒肉走访亲戚,新婚夫妇赴岳父母家拜年,并给岳父家房族每户一挂猪肉和一壶酒。

祝著节 布努瑶一年一度隆重的节日, 节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廿九日,七百弄、板升、保 安、大兴、雅龙等乡的瑶民把“祝著节”视为纪念“人类始母”密洛陀的生日。传说上古之时,“人类始母”密洛陀于农历五月廿四这天率大小善神恶神入,此日各家都要设坛供祭。

至二十九日清早,把一大团小米粑供密洛陀,宰一只大阉羊供九位大神,供祭完毕,男女老幼穿上新衣,带上粽粑、彩蛋、鸡腿纷纷赶往开阔的山腰坳日聚餐饮宴,敲打铜鼓,燃放土炮,射弓弩,捉迷藏,唱山歌,尽情欢娱。

傍晚回至家中摆设酒席,围桌畅饮,唱“笑酒歌”。念《密洛陀》长歌,彻夜不眠。而下坳,菁盛等乡的瑶民则把“祝著节”作为纪念“始祖母娘娘”密罗纱的生日。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尊重这一传统节日,每年祝著节,有计划地供应瑶胞过节食品;文化部门在布努瑶民聚居地区组织文娱体育活动,开展对歌、斗鸟、打铜鼓比赛,增添节日气氛。

其他节庆还有:清明节、四月八、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九月九等。

责任编辑:阿素喇

推送来源:思恩府驿站

——————————————————

竹豆的营养价值及功效与禁忌,竹豆的图片功效与作用(2)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