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体表粘液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比如减少游泳时的摩擦、调节鱼体渗透压、减少病原侵袭、鱼类种内化学信息传递介质等。此外,鱼类体表粘液还具有免疫防御功能,粘液中存在如补体、溶菌酶、凝集素、抗蛋白酶、转移因子、C-反应蛋白、几丁质酶和Ⅰ型干扰素等先天性防御因子。
鱼类的表皮很薄,由数层上皮细胞和生发层组成,表皮中富有单细胞的粘液腺,能不断分泌粘滑的液体,使体表形成粘液层,润滑和保护鱼体,如减少皮肤与水的摩擦阻力;提高运动能力;清除附着在鱼体的细菌和污物等。同时,使体表滑溜易逃脱敌害。所以,表皮对鱼类的生活及生存都有着重要意义。
而像鳝鱼、鳅鱼(泥鳅)、鲶鱼等这些没有鳞片的鱼类,体表分泌的粘液显得格外重要。这些鱼类身上的鳞片已经退化,为了保护直接暴露在外的皮肤,只能靠这些粘液了。除了上述的作用外,有了粘液的存在,鱼的皮肤就可以不透水,这对维持鱼体内渗透压的恒定有好处。尤其是一些江河洄游的鱼类,身上有了粘液就能帮助它们适应水中盐度的变化。
由此看来,这粘液的作用还不少呢!
六、鱼类体表粘液的防御作用
鱼类的体表粘液中存在各种各样与机体防御相关的物质,能够凝集其他动物血球的植物凝血素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机体内的植物凝血素是通过能精密识别而发挥其机能的。鱼体表粘液中的植物凝血素就是依靠区别自身和外来物质中糖的异质性而参与机体防御的。在许多鱼类的体表粘液中还发现了能溶解其他动物的血球的溶血素,有些鱼类的体表粘液中还存在某些有毒成份。
有人曾对鱼类体表粘液中的凝集活性、溶血活性与表皮的分泌细胞的关系进行过总结,鱼衔科以上较高等的鱼类中,囊状细胞的存在和凝集活性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粘液中有较强植物凝血素活性的鱼类,在其皮肤中也同时存在较多的囊状细胞。根据染色特性可以将囊状细胞中大量的微细颗粒确认为蛋白质,这些微细颗粒无疑与该细胞分泌植物凝血素有关。
七、鱼类有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①鱼身体的颜色上深下浅(背部深灰色,腹部白色)为鱼的保护色.
②身体呈流线型中间大两头小.
③身体表面覆盖鳞片,保护身体;鳞片表面有一层粘液,游泳时减小水的阻力.故当手握鲫鱼时,往往已经捉到手的鱼又让它挣脱,这是因为鱼体表光滑有黏液.
④身体两侧有一行侧线,侧线和神经相连,主要是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⑤鱼的身体长有胸鳍、背鳍、腹鳍和尾鳍是鱼在水中的运动器官.
⑥鱼用鳃呼吸.
⑦体内有鳔,主要作用是调节身体的比重,鳔在鳍的协同下,可以使鱼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里.
八、鱼类体表粘液增多现象的原因
正常情况下,鱼体表必须要有一层粘液,但是,如果鱼体表粘液过多或过少均为不正常的异常现象,都会造成对鱼体的伤害,但成因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采取的避免措施当然也不同。
如果体表粘液减少甚至没有了,这是一种极为不正常的异常现象,多表现为"粗甲"即鱼的鳞甲粗糙无光泽,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捕捞不慎或者运输不当后造成的,如果不能恢复体表粘液的重新形成,那鱼将必死无疑。